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利川小曲的意思、利川小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利川小曲的解释

曲艺曲种。曾流行于 湖北 利川 的 茶兴 、 南坪 一带。现知曲牌有《龙抬头》、《龙摆尾》、《银纽丝》等近三十个,联曲体。有坐唱和走唱两种形式。传统曲目有《十二月》、《骂保长》等。此曲种于解放前即已湮没,解放后被重新发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利川小曲是中国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流传的一种传统曲艺形式,属于曲艺音乐中的小曲类。它源于当地民间音乐和说唱艺术,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情,是鄂西南地区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利川小曲指主要流行于湖北省利川市及周边地区的传统说唱曲种。它以当地方言演唱,结合唱腔、器乐伴奏和简单表演,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历史故事或爱情题材,结构短小精悍,曲调优美流畅,富有乡土气息(来源:《中国戏曲曲艺词典》)。


二、历史渊源

  1. 形成背景

    利川小曲约形成于明末清初,受巴楚文化、土家族苗族音乐影响,融合了本地山歌、号子及周边曲艺元素(如四川清音、湖北小曲),逐渐发展成独立曲种(来源:《恩施州民族志》)。

  2. 传承脉络

    历史上多为民间艺人口传心授,20世纪50年代经文化工作者系统整理,代表性曲目如《贺龙夜过九龙山》《放风筝》等被收录于《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


三、艺术特征

  1. 音乐结构

    采用单曲体或联曲体,常用【月调】【背宫调】【银纽丝】等曲牌。唱腔以五声音阶为主,节奏明快,兼具叙事性与抒情性(来源:《湖北曲艺研究》)。

  2. 表演形式

    通常由1-2人执檀板或碟子击节站唱,伴奏乐器以二胡、三弦、笛子为主,偶用锣鼓。唱词通俗押韵,方言俚语生动鲜活(来源:利川市文化馆非遗档案)。

  3. 题材内容

    涵盖劳动场景、爱情故事、民俗风情及红色革命题材,如《稻谷香》《盼红军》等曲目体现地域文化特色(来源:《利川文化志》)。


四、文化价值与保护

  1. 非遗地位

    2007年列入湖北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是研究鄂西南多元文化融合的重要载体(来源: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2. 当代传承

    通过建立传习所、校园传承基地及数字化保存项目(如国家非遗数据库收录曲谱音像),推动活态传承(来源: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参考文献

  1. 《中国戏曲曲艺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年。
  2. 恩施州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编,《恩施州民族志》,湖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
  3. 湖北省文化厅,《中国曲艺音乐集成·湖北卷》,中国ISBN中心,1992年。
  4. 利川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利川文化志》,2010年内部刊印。
  5. 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官网:http://www.hbfwz.org.cn(公开非遗名录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利川小曲是流传于湖北省利川市南坪、茶兴等地的民间曲艺形式,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艺术风格。以下从多个维度对其详细解析:

1. 历史起源与发展 利川小曲的起源可追溯至明末清初,部分传统曲目(如《盼闯王》)的唱词内容暗示其与明末农民起义相关。该曲种在清代至民国时期逐渐发展,但解放前因社会动荡逐渐湮没,直至1972年才被文艺工作者李源道通过民间艺人袁少卿重新发掘并整理。2007年,它被列入湖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 艺术特征

3. 代表曲目与传承 传统曲目现存20余个,如《十二月》《骂保长》;现代创作曲目包括《书记三住青松塝》《千里寻妻》等,融合时代主题并广受好评。传承方式以家族班社(如袁家班、聂家班)和师徒相授为主,目前仍有少量艺人活跃。

4. 文化价值 其音乐风格融合土家族文化元素,曲调活泼风趣,兼具叙事与抒情功能,对研究鄂西民间艺术和民族文化变迁具有重要价值。

别人正在浏览...

百炼刀包龙图柄授才料查房场次常设茶毘澄涤冲俭出鑪银醇古带操登槐地理环境决定论踧沑法匠覆疏付诸洪乔管乐果蝇古色古香解发佯狂惊惊怍怍惊翔警员金粟积薪厝火军令状剧中人康惠溘然长逝宽和夔旷里乘麦克斯韦密令囊空如洗宁平懦脆谦让未遑前声琼琯羣居穴处涩闷闪揄绳律手剳堂屋未央宫文文墨墨五星三纤歌香篆宵分痟渴销缩霞缯廨署辛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