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oined like a string; in rapid succession like a chain of pearls] 把许多珠子用一根线连接起来,比喻连在一起,不间断
连珠箭
妙语连珠
(1).连成串的珠子。《汉书·律历志上》:“日月如合璧,五星如连珠。”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2).比喻接连不断。 元 张国宾 《合汗衫》第一折:“我为甚连珠儿热酒,教他饮了三巡。”《洪秀全演义》第四八回:“数万枪声,连珠发响。” 范文澜 《中国近代史》第八章第五节:“总理衙门接到连珠式的要求,当然严饬 毓贤 镇压义和团。”
(3).文体名。起于 汉 代, 班固 、 贾逵 皆有作。其体不指说事情,借譬喻委婉表达其意,文辞华丽,历历如贯珠,故名。后人加以扩充,有演连珠、拟连珠、畅连珠、广连珠等称。参阅《文选·连珠》题注、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杂文》。
(4).逻辑名词。“三段论”的旧译。
(5).山丹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菜二·山丹》。
“连珠”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有所差异,主要可从以下方面解释:
指一种语言修辞方式,即前一句的结尾字词作为后一句的开头,形成首尾相连的结构,使语句递接紧凑、连贯流畅。例如:“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木兰诗》)。这种手法常见于诗词、对联中,能增强节奏感和表现力。
汉代兴起的一种文体,以比喻手法委婉表达观点,文辞华丽,结构如贯珠。代表作者有班固、贾逵等,后衍生出“演连珠”“拟连珠”等变体。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连珠文体的发展,可参考《文选·连珠》或刘勰《文心雕龙》相关注释。
连珠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它的拆分部首是《缶》和《玉》,分别表示陶瓷和玉石。根据其拆分的笔画,连珠的总笔画数是15画。
连珠一词的来源比较有趣。据传说,古代有一种非常珍贵的翡翠项链,由连续的玉珠串成,非常华丽美观。因此,人们将这种珠宝的形态比喻为连珠,用来形容事物连续、紧密的排列。
在繁体字中,连珠的写法保持不变,依然是「連珠」。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连珠的字形可能稍有不同。然而,现代汉字标准化后,连珠的字形已经稳定下来,成为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样子。
以下是一些例句,展示了连珠在不同语境中的用法:
1. 在演唱会上,歌手连珠炫技,令观众们目瞪口呆。
这句话中,连珠用于修饰动词「炫技」,表示歌手连续不断地展示自己技艺,给观众带来震撼。
2. 棋盘上黑白子连珠,形成一幅壮观的棋局。
这句话中,连珠形容了黑白子在棋盘上形成连续排列的情景,暗示了对弈双方激烈的竞争。
组词:连续、珠宝、排列
近义词:连贯、连续、连绵
反义词:分散、疏离、离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