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禀惧的意思、禀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禀惧的解释

亦作“禀惧”。敬慎戒惧。 唐 李翱 《左仆射傅公神道碑》:“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於乐寿者,皆禀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禀惧(bǐng jù)是古汉语中的合成词,由“禀”与“惧”二字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因敬畏而产生的恐惧或戒慎心理。以下从释义、文献用例及汉字学角度分述:


一、释义解析

  1. “禀”的本义

    源自《说文解字》,本义为“赐谷”,引申为承受、禀赋(如“禀性”),后衍生出敬畏、敬承之意。例如《汉书·礼乐志》载“人禀天地之气”,此处“禀”即表承受自然赋予的特性。

    来源:《说文解字注》(清代段玉裁注本)。

  2. “惧”的含义

    即恐惧、戒惕,如《论语·述而》云“临事而惧,好谋而成”,强调面对事务时的谨慎态度。

  3. 合成词“禀惧”

    二字结合后,特指因敬畏权威、天命或道德规范而产生的心理震慑,常见于古代奏疏或史书,表达臣子对君主的敬畏或对天命的惶恐。

    例:《后汉书·蔡邕传》载“臣邕顿首,禀惧屏营”,描述臣子觐见时的敬畏之态。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二、文献用例

  1. 《后汉书·蔡邕传》

    “臣邕诚惶诚恐,顿首顿首……禀惧屏营,不知所裁。”

    此处“禀惧”与“诚惶诚恐”呼应,体现臣子对君命的敬畏与不安。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后汉书》。

  2. 《宋书·礼志》

    “群臣禀惧天威,肃奉典制。”

    描述群臣因敬畏帝王权威而严谨遵循礼法。

    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宋书》。


三、汉字学与语义演变


四、权威词典释义

《汉语大词典》明确收录:

禀惧:敬畏恐惧。

引证:《后汉书·蔡邕传》“禀惧屏营”。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第7卷)。


“禀惧”是承载古代礼制与伦理观念的复合词,其语义根植于对权威与天命的敬畏心理,需结合历史语境理解。现代使用中,可替换为“敬畏”或“戒惧”,但原词具有独特的文化意涵。

网络扩展解释

“禀惧”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bǐng jù,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指敬慎戒惧,即心怀敬畏、谨慎行事的态度。该词由“禀”(承受、恭敬)和“惧”(畏惧、谨慎)组合而成,强调在行为或心理上既保持恭敬又带有警惕性。

2.出处与例句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李翱的《左仆射傅公神道碑》:“凡从公将卒,本与公同立於乐寿者,皆禀惧不敢越条令以侵物。”。此句描述将士因敬畏而严格遵守法令,体现“禀惧”的实际应用场景。

3.单字解析

4.近义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古代文献或正式语境,近义词包括“敬畏”“戒慎”等,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较低,常见于历史或文学分析中。

“禀惧”融合了恭敬与谨慎的双重含义,反映了古代对行为规范和心理态度的重视。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唐代碑文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宝贿标号閟绝庰厕长白山愁抱呆老汉顶柱子讹乱奉追分解釜底游鱼福礼干旟歌儿巩固供设故俦龟六藏鼓盆阂目横梗耾耾闳邃喤聒江狶脚缠驾轊连軏寂寂惊蓬橘官粼粼糜草民村民熙物阜陗陗清秩趋令区配然然三饥两饱纱縠沙雨生死缘事业家书桌思怀丝鞋松缓帑僇滩頭腾跞天和田莱停步同朋推诚布公炜管毋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