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flail] 亦作“梿枷”。一种农具或武术器具,在一个长木柄上装上一排木条或竹条,可用来打谷脱粒
(1).亦作“ 连耞 ”。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的农具,用来拍打谷物使脱粒。《说文·木部》:“柫,击禾连枷也。” 宋 范成大 《秋日田园杂兴》诗之八:“笑歌声里轻雷动,一夜连枷响到明。” 明 徐光启 《农政全书》卷二二:“﹝连耞﹞击禾器……其制:用木条四茎,以生革编之。长可三尺,阔可四寸。又有以独梃为之者,皆於长木柄头,造为擐轴,举而转之,以扑禾也。” 鲍昌 《庚子风云》第一部第十七章:“ 大海 和 爱兰 就用连枷来打豆子。”
(2).旧时一种可以同时枷禁多人的刑具。《醒世姻缘传》第八三回:“四个人一面连枷,枷号二月示众。”
连枷(lián jiā)是中国传统农具,主要用于谷物脱粒,其结构由长柄和一组平行木条(或竹条)铰接而成,通过挥动长柄使木条旋转拍打谷物穗头,使籽粒脱落。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参考:
农具功能
连枷是古代手工脱粒工具,主体由长木柄和可旋转的敲杆组成。操作时手持长柄甩动,利用惯性使敲杆绕轴旋转,反复拍打铺展的麦、稻、豆类等作物,实现籽粒与穗分离。《现代汉语词典》明确将其定义为“脱粒用的农具,由一个长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
词源与字形
“枷”本义指颈械(刑具),后引申为敲击器具。“连枷”一词最早见于《释名·释用器》,称“枷加也,加杖于柄头以挝穗而出其谷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进一步注解“枷”为“打谷具”,强调其“以木为架,击禾取粒”的构造特征。
军事化应用
宋代《武经总要》记载连枷曾被改装为兵器,称“铁链夹棒”,以铁链替代木轴,用于骑兵挥击,属冷门钝器。此应用印证其力学原理的扩展性。
方言别称
在部分地区有“梿枷”“连耞”等异写,《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江淮官话、吴语区称其为“调槌”或“榔枷”,反映地域农具命名差异。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连枷在部分农村地区仍有使用。中国农业博物馆将其列为“传统农具智慧”代表,强调其杠杆力学设计对早期农业生产的贡献。
参考来源:
“连枷”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具体语境区分:
基本定义:连枷(拼音:lián jiā)是一种传统农具,主要用于谷物脱粒。它由长木柄和一组平排的竹条或木条构成,通过拍打谷物使籽粒脱落。
结构特点:
医学术语(连枷胸):
指多根肋骨骨折导致胸壁局部失去支撑,形成反常呼吸运动的现象,需通过固定或机械通气治疗。
比喻义(较少见):
在成语中可比喻“多重束缚”,如“连枷之困”,但此用法权威性较低,多见于特定语境。
如需进一步了解造句或医学案例,。
艾豭败句弁绖变古易常不如归倡卒储二春花秋月翠以羽自残单行线达尊电珠凋陨讹音凤鸣鹤唳凤吟干流革奸铲暴观阁鸿朴猴急黄檗宗睆然蝴蝶铰践历荐誉经帷景曜金灵马君权国兰草帘政瞭眊灵湫流民癃疝眇觌鸣吠客木架蹑屩担簦丕丕基披却侵恣蓐蝼蚁上不正,下参差神龛沈志石囤时谭石云手模霜臯输入四位天男岧峣微疾危如朝露飨象衔口垫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