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山四公的意思、商山四公的详细解释
商山四公的解释
见“ 商山四皓 ”。
词语分解
- 商山的解释 山名。在今 陕西 商县 东。亦名 商岭 、 商阪 、 地肺山 、 楚山 。地形险阻,景色幽胜。 秦 末 汉 初四皓曾在此隐居。 晋 陶潜 《桃花源诗》:“ 黄 綺 之 商山 ,伊人亦云逝。” 唐
- 公的解释 公 ō 正直无私,为大家利益:公正。公心。大公无私。 共同的,大家承认的:公理。公式。公海。公制。 国家,社会,大众:公共。 * (社会整体的治安)。公众。公民。公论(公众的评论)。 让大家知道:公开。
专业解析
“商山四公”是“商山四皓”的别称,指中国秦汉之际隐居在商山(今陕西省商洛市境内)的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他们是:
- 东园公(姓唐,名秉,字宣明):因常居东园,故号东园公。
- 绮里季(姓吴,名实,字子景):一说名术,字子实。
- 夏黄公(姓崔,名广,字少通):因曾隐居夏里修道,故号夏黄公。
- 甪里先生(姓周,名术,字元道):一说名元,字元道。因其为河内轵人,太伯之后,号“霸上先生”,后称“甪里先生”。
详细含义:
- 身份象征: 这四人皆学识渊博、品行高洁、年高德劭(当时年皆八十有余,须眉皓白),是秦末汉初著名的隐士群体代表。
- 避世隐居: 他们不满秦朝的暴政,为躲避乱世,共同隐居在商山之中,过着躬耕自给、不慕荣利的生活。
- 政治影响: 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后,曾多次征召他们入朝为官,均被拒绝。后来,在吕后和张良的策划下,他们曾短暂出山辅佐太子刘盈(后来的汉惠帝),帮助其稳固了储君之位,展现了其巨大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声望。
- 文化符号: “商山四皓”或“商山四公”因此成为后世中国传统文化中隐逸高士、淡泊名利、年高德劭、具有重要政治影响力的象征符号。他们的故事被广泛传颂,用以赞颂不慕荣利、坚守气节的高尚品格,也常被用来比喻德高望重的贤人群体。
“公”的含义:
在“商山四公”这一别称中,“公”是古代对老年男子或尊长的敬称。这里特指这四位年事已高、德高望重的长者。用“公”代替“皓”(白发,指代老人),更直接地强调了他们作为受人尊敬的长者身份。
权威参考来源:
- 《史记·留侯世家》:这是关于“商山四皓”最早、最权威的史料记载,详细叙述了他们出山辅佐太子刘盈的经过。司马迁在此书中首次记载了这四位隐士的事迹。
- 《汉书·张良传》:班固在《汉书》中沿用了《史记》的记载,再次确认了“商山四皓”的存在及其历史作用。
- 皇甫谧《高士传》:这部专门记载历代隐士的著作,对“商山四皓”的生平事迹有更详细的描述(尽管部分细节可能带有传说色彩),是了解其生平的重要补充史料。
- 历代官方编修史书及类书:如《艺文类聚》、《太平御览》等,均收录了关于“商山四皓”的典故和记载,体现了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网络扩展解释
“商山四公”是汉语成语,与“商山四皓”同义,指秦末汉初隐居在商山的四位隐士:东园公(唐秉)、绮里季(吴实)、夏黄公(崔广)、甪里先生(周术)。以下是详细解释:
基本含义
商山四公原指四位德高望重的隐士,后比喻淡泊名利、才德出众之人。他们因不满秦朝暴政,隐居陕西商山,年逾八十仍须发皆白,故称“四皓”(皓:白)。
历史背景
- 隐居原因:四人原是秦朝博士官,因反对秦始皇“焚书坑儒”而避世商山,采芝为食,作《采芝操》明志,留下“富贵之畏人兮,不如贫贱之肆志”的名句。
- 辅佐太子:汉初刘邦欲废太子刘盈,吕后采纳张良计策,请四人出山辅佐太子。刘邦见其德高望重,遂打消废立念头,史称“四老安刘”。
文化意义
- 隐逸象征:他们代表传统文人的气节与淡泊,成为后世隐士文化的典范(如李白、白居易均作诗赞颂)。
- 政治智慧:以退为进的处世哲学,展现隐士对时局的影响。
相关遗址
陕西商洛市商镇有“商山四皓墓”,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园内古柏森森、碑石林立,记载历代文人对四皓的咏叹。
常见误读
部分资料误将“四公”解释为文学家或诗人,实为混淆。四公核心身份是隐士兼政治家,典故出自《史记·留侯世家》。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参考《史记》或陕西商洛四皓墓的相关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安如磐石百结衣槟榔比耦不是寃家不聚头倡门叱问宠渥愁黯黯刺蜚聪辩带酒当事人凋耗队失芳物蜚摇冯冯高辛高悬月旦革审官施顾影惭形故纸堆宏深黄柏晃搭火上弄冬凌峻逼开出恳怛狂风骤雨款关括搭老先儿敛唇漻澥丽目隆兴和议麓麓茫漠脢腓面地南宋鸟道羊肠前仆后继秦邮帖入钱慴惮舍匿折桌守土有责酥灯苏世踏蹑痰迷推戴托援贤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