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语出《尸子·君治》:“水有四德……扬清激浊,荡去滓秽,义也。”本指冲去污水,浮起清水。后用以喻斥恶奖善。 三国 魏 刘劭 《人物志·利害》:“其功足以激浊扬清,师范僚友。”《旧唐书·王珪传》:“至如激浊扬清,嫉恶好善,臣於数子,亦有一日之长。”《花月痕》第四六回:“今日之事,必先激浊扬清,如医治疾,扶正气,始可御外邪。” 洪深 《抗战十年来中国的戏剧运动与教育》:“平剧为旧时代产物,不少教忠劝孝,激浊扬清之作。”亦作“ 激扬清浊 ”。 北周 庾信 《温汤碑》:“仁则涤荡埃氛,义则激扬清浊。”亦省作“ 激扬 ”、“ 激清 ”。《晋书·康帝纪论》:“帝亦克俭于躬,庶能激扬流弊者也。” 唐 李白 《上留田行》:“高风缅邈,頽波激清。” 宋 范仲淹 《南京府学生朱从道名述》:“公之旨也,岂徒正尔之名,盖将成尔之德,激清学校。” 毛6*泽6*东 《沁园春·长沙》词:“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激浊扬清汉语 快速查询。
“激浊扬清”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为jī zhuó yáng qīng,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要点解释:
成语本义指“冲去污水,让清水涌流”,比喻抨击坏人坏事,褒扬好人好事,即清除坏的、发扬好的。例如:“反腐倡廉,激浊扬清,共创廉洁社会”。
除字面含义外,还可引申为通过改革或激励手段提升社会或个人品质,如“师范僚友,激浊扬清”()。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典故(如牵秀的故事),可参考、等来源。完整信息可通过查字典或成语词典进一步了解。
总结来看,“激浊扬清”既是对自然现象的比喻,也是对社会治理与道德建设的积极倡导,兼具实用性和文学性。
激浊扬清是一个成语,意思是扬弃浑浊,提倡纯净。它源自于道家哲学思想,强调通过激发人们内心的澄明与清醒,使人们远离纷杂的烦忧,追求内心的宁静和清净。
激浊扬清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如下:
激(水部 85画):氵+尺+二
浊(水部 85画):氵+⿰隹+⺆
扬(手部 64画):手+⺍+⺗
清(水部 121画):氵+青
激浊扬清最早出现于东汉末年,当时的道教文化开始兴起,强调人们要通过修炼和悟道来达到心灵的纯净和解脱。在道家的思想中,激浊扬清被视为一种修身养性的方法,以帮助人们摆脱尘世之累,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激浊扬清的繁体字为「激濁揚清」。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激浊扬清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激」可以写为「澼」,「浊」可以写为「濁」,「扬」可以写为「揚」,「清」可以写为「淸」。
激浊扬清可以用来形容人们在纷扰的尘世中保持内心的清净和平静。例如:
他积极激浊扬清,坚持修身养性,成为了公认的善人。
激浊扬清可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更多的意思和表达方式。例如:
激发澄明:激起人们内心的纯净和清醒。
浊世净土:在尘世中寻求净化和超脱。
与激浊扬清意思相近的成语有:
激浊扬清:激励去除杂念,提倡“清爽”。
明哲保身:保持清醒的头脑,远离纷扰。
积德行善:通过积累善行来提升自己的品德。
与激浊扬清意思相反的成语有:
昏庸沉浊:指缺乏清醒的头脑,陷入浑浊的状态。
混淆黑白:迷惑是非,不分清楚。
扬污护短:指掩盖他人的错误,保护自己或亲近者。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