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真实而有依据。《左传·昭公八年》:“君子之言,信而有徵,故怨远於其身。” 汉 蔡邕 《王子乔碑》:“稽古老之言,感精瑞之应,咨访其验,信而有徵。”《太平广记》卷二○三引 五代 范质 《玉堂闲话·王仁裕》:“其年中春, 晋 帝果幸於 梁汴 , 石渠 金马 ,移在 雪宫 ,迄今十三年矣。索索之兆,信而有徵。” 清 戴名世 《王氏墓表》:“ 亦士 亦为余言其事之始末,盖信而有徵也。”
“信而有徵”是一个汉语成语,现多写作“信而有征”(“徵”为繁体,简体用“征”),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指真实可靠且有确凿证据,强调言语或事实的可验证性。
“征”在成语中通“证”,指证据或验证()。其繁体“徵”在古籍中常见,现代汉语多简化为“征”,但含义一致。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左传》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信而有徵》是一个成语,意指对某种现象有所预见或预兆。它由三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信”、“而”和“有徵”。
“信”这个字的部首是“亻”,它包含6个笔画。部首“亻”表示人,意味着“信”代表着人之间的互信。而“而”这个字的部首是“⺁”,它包含4个笔画。部首“⺁”代表着毛笔的笔头,象征着写字。最后,“有徵”中的“有”包含3个笔画,“徵”包含12个笔画。
“信而有徵”来源于《论语·子罕篇》:“陆贾问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布告以信,毋杀,慈颜善矣,如有徵,如有徵。”
这个成语的繁体字是「信而有徵」。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在有所不同。例如,成语《信而有徵》中的“而”字在古代写作“耳”,也有一部分人写作“兒”。同样,“有徵”中的“徵”字在古代写作“征”。这些写法在古代常见。
他们在选举中表现出了信而有徵的特点,早已预见到了胜利的可能。
与《信而有徵》相关的组词有:信任、预兆、预见。
与《信而有徵》近义的成语有:见微知著、料事如神、触类旁通。
与《信而有徵》反义的成语有:出奇制胜、不按牌理出牌。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