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发髻。借指儿童。语本《礼记·内则》:“三月之末,择日翦髮为鬌,男角女羈。” 清 姚鼐 《章华6*国<课子图>》诗:“室家劳问到髫羈,岁月峥嶸看髮齿。”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髫羁汉语 快速查询。
“髫羁”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基本释义
指儿童的发髻,后引申为儿童的代称。该词源自《礼记·内则》中记载的古代育儿习俗:“三月之末,择日剪发为鬌,男角女羁”,意为婴儿出生三个月后剪发,男孩留“角”(两髻),女孩留“羁”(十字形发髻)。
构词解析
文化背景
古代通过发式区分性别与年龄,如《礼记》中记载的“男角女羁”是先秦时期的重要礼仪,反映了当时对儿童成长阶段的重视。
总结来说,“髫羁”是结合发式特征代指儿童的复合词,兼具形象描述与文化象征意义。
《髫羁》是一个中文词语,形容一个人的发型梳理得整齐,束发的样子。这个词语通常用来描述幼童或儿童的发型,也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举止端庄,行动规矩。
《髫羁》由两个部首组成:髟(头发)和罒(网目)。髟部为8画,罒部为5画。
《髫羁》最早出现在《诗经·召南·髫髻》一篇中,把发髻束发的过程比喻为将一匹野马套上缰绳。后来,这个词形容的意义逐渐扩展,既可以形容发型整齐,也可以表示规矩端庄的行动。
《髫羁》的繁体字为「髫羈」。
在古代,「髫羁」的写法并不相同。在清代康熙字典中,「羁」的写法为「羇」。在古代文献中,还可以见到将「髫」写作「鬌」的情况。
1. 小婴儿的头发柔软乌黑,髫羁可爱。 2. 这个孩子举止庄重,髫羁至极。
1. 髫鬣:形容发髻和胡须都很长。 2. 云髻鬟:形容女子的发型华丽高大。
近义词包括:髮束、发髻、发辫。
反义词包括:发散、蓬乱、不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