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裙襦的意思、裙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裙襦的解释

(1).裙子与短袄。《庄子·外物》:“未解裙襦,口中有珠。”《陈书·孝行传·殷不害》:“ 简文 又以 不害 善事亲,赐其母 蔡氏 锦裙襦、毡席、被褥,单复毕备。”

(2).借指妇女。 宋 陶穀 《清异录·黑心符》:“守一州则夫人并坐,论道经邦;奋庸熙载则于飞对内殿,连理入都堂,粉黛判赏罚,裙襦执生杀矣。” 清 周亮工 《书影》卷八:“妮子着力不徤,纵此三寇要是裙襦伎俩耳。”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裙襦”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感的服饰类复合词,由“裙”与“襦”两个单字构成,特指古代中国女性穿着的下裳与短上衣组合。以下从词义、文化内涵及文献引用三方面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裙”:《汉语大词典》定义为“下裳”,即遮蔽下肢的衣物,早期多指围系式布幅,后演变为缝制成筒状的服饰。《说文解字》释其字形“从衣君声”,暗示其与礼仪规范相关。
  2. “襦”:《古代汉语词典》释为“短衣”,长度及腰或臀部,通常为夹层或絮棉,秦汉时期男女皆可穿着,后渐成女性专属上衣。段玉裁注《说文》称“襦,若今袄之短者”。

二、历史演变与文化象征 “裙襦”组合最早见于先秦文献,如《礼记·内则》记载“女子十年不出,裙襦衿缨皆佩容臭”,反映其作为少女成年礼服饰的礼仪功能。唐代白居易《琵琶行》中“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以“罗裙”代指歌舞伎装束,体现唐代裙襦的华丽风尚。宋代《东京梦华录》记载市井女子“着红背子,系长裙”,可见款式随时代变迁而简化。

三、文献与典章参考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古代服饰史》《全唐诗》等典籍,符合历史语言学考据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裙襦”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主要有以下两层含义:

  1. 字面指代衣物
    指“裙子与短袄”,属于古代女性的日常服饰。例如:

    • 《庄子·外物》记载“未解裙襦,口中有珠”,描述衣物未解的场景;
    • 《陈书》中提到殷不害之母获赐“锦裙襦”,说明其材质与用途。
  2. 借代引申含义
    因古代女性常穿裙襦,该词逐渐成为“妇女”的代称。如宋代陶穀在《清异录》中讽刺女性干政时,用“裙襦执生杀”比喻妇女掌握权力。

其他补充
该词在现代使用较少,多见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中,例如描述古代生活场景时,会以“裙襦”增强时代感。

别人正在浏览...

百寿图爆烁裨辅柄欛弊帚不谋而合笞责带挡大惊小怪单疏倒流砥励放野火飞潜符勅刚瘅苟贱椢脸化度湖脣灰土悔之晩矣颊囊检偿鉴略解堕金簧禁军究悉句子伉礼跨下两来躏践緑依依闽剧皮相之谈牵絓啓草轻口企足矫首阙殆祛疑人生七十古来稀糅杂上马属珊司农挞尾鼟鼟梯道题评僮隶刓敝五兵舞草小衣喜溜心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