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责其罪而革其官。 唐 元稹 《寄隐客》诗:“监察官甚小,发言无所裨。小官仍不了,谴夺亦已随。”
“谴夺”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qiǎn duó,其核心含义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指通过谴责、问责的方式剥夺他人的官职、权力或地位。该词通常用于古代官员因罪责被革职的情境,强调“责罪”与“剥夺”的双重行为。
字词拆分
历史用法
唐代诗人元稹在《寄隐客》中写道:“监察官甚小,发言无所裨。小官仍不了,谴夺亦已随。” 此处“谴夺”指官员因履职不力被问责并革职。
“谴夺”属于古汉语词汇,现代语境中更常用“罢免”“撤职”等替代词。其具体用法需结合文献或历史背景理解。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唐代典籍或《汉语大词典》相关释义。
《谴夺》是一个动词,意思是对某人或某事进行严厉的谴责和剥夺。它常用来表示对犯罪行为或错误行为的严厉惩罚和指责。
《谴夺》的拆分部首是言(讠)和舌。
它的笔画数为14画。
《谴夺》是由谴和夺两个字组合而成。
谴的意思是责备、斥责,夺的意思是剥夺、抢夺。
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对某人或某事进行谴责和剥夺。
《谴夺》的繁体字为「譴奪」。
在古代,谴夺的写法为「譴奪」。其中,谴的旧字形为「訁」,夺的旧字形为「奪」。
1. 当社会中的不法之徒犯下罪行时,他们应该受到严厉的谴夺。
2. 这位领导因为************,最终被谴夺了一切权利和财产。
谴责、谴责书、痛谴、谴责声、批谴、严谴
指责、斥责、谴责、谴责书、痛斥、责备、强烈谴责
表扬、赞许、赞扬、夸奖、称赞、表彰、褒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