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传说中的仙人。尝以钓鱼为业,居 睢水 旁百馀年。 宋景公 求其道术,不告,因而被杀。后数十年,踞 宋 城门,鼓琴数十日乃去。 汉 刘向 《列仙传·寇先》:“ 寇先 惜道,术不虚传, 景公 戮之,尸解神迁。”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睢水》:“城西门,即 寇先 鼓琴处也。 先 好钓,居 睢水 旁, 宋景公 问道不告,杀之,后十年止此门,鼓琴而去。 宋 人家家奉事之。”
“寇先”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仙人形象,其故事融合了道教思想和民间传说。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身份背景
寇先是春秋战国时期宋国的隐士,以钓鱼为业,长期隐居在睢水(今河南境内河流)旁达百余年。他常戴冠带,行为独特,喜种植荔枝并食用其花果。
核心传说
文化意义
寇先的形象体现了道教“隐逸得道”“不慕权贵”的思想,其拒绝向君王传授秘术的情节,暗含对世俗权力的疏离态度。鼓琴数十日的描写,则赋予了他超然物外的艺术化仙人特质。
提示:以上内容综合了《列仙传》《水经注》等古籍记载及民间传说,完整故事可参考《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等文献原文。
寇先是个汉字词语,寓意为有敌意的人或者对敌方行动的提前预知。以下是对寇先的拆分、来源、繁体、古时候汉字写法、例句,以及与之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
寇先由寇和先两个部分组成。
寇,左右结构,其部首为宀(宝盖),笔画数为40。
先,上下结构,其部首为⺀(丨,立直),笔画数为9。
寇先一词最早见于《左传·僖公六年》:“未闻兼而有之者也。”这里的“闻”古时写作“門(门)”的繁体字,意为感觉、察觉。而“未闻兼而有之者”意为还未察觉到即将发生的敌方行动。
繁体字为寇先。
古时候寇先的写法常常是寇先,其中的先是上下结构,其上部为⺀(丨,立直),下部为先(聿,书写用具)。
他总能察觉到敌人的行动,真是个寇先。
组词示例:寇恶(有敌意的人)、先驱(开创者)。
近义词示例:先知、预言家。
反义词示例:剖析(分析)、赞许(称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