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象的胆。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象胆随四时在四腿,春在前左,夏在前右,如龟无定体也。” 明 梵琦 《漠北怀古》诗:“象胆随时转,驼蹄入夜明。”
(2).芦荟的别名。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一·芦荟》﹝集解﹞引 陈藏器 曰:“俗呼为象胆,以其味苦如胆也。”
“象胆”一词有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象的胆
根据文献记载,象胆的位置会随季节变化而移动,如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提到“春在前左,夏在前右”,类似龟甲的移动特性。明代梵琦的诗句“象胆随时转”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芦荟的别名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解释,因芦荟味道苦如胆汁,故得名“象胆”。
作为中药材,“象胆”指亚洲象(Elephas maximus)的胆囊干燥品,具有以下特性:
需注意“象胆”作为动物药材,涉及濒危物种亚洲象的保护问题,现代临床已极少使用,多由其他药材替代。如需完整信息,可参考《雷公炮炙论》《本草纲目》等古籍或专业中医药资料。
《象胆》是一个成语,形容一个人胆量大,心胸宽广,具有勇气和豁达的品质。
《象胆》的部首是⺍(卩)和⺆(冂),总共有9个笔画。
《象胆》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后汉书·黄皓传》中:“黄皓为人仁慈平和,襟怀象胆。”意为黄皓的胸怀宽广,有如大象的胆量。
《象胆》的繁体字为「像膽」。
在古代,用篆书写成的《象胆》为「⺍从⺆屯」。
1. 他在困境中展现出了勇敢的象胆。
2. 只有具备象胆的人才能承担起重任。
胆怯、无胆、胆大、厚颜无耻
胆略、胆识、胆量
胆小、怯懦、胆怯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