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放逐。亦指把罪犯押解到荒远的地方管押。 元 马致远 《汉宫秋》第二折:“太平时卖你宰相功劳,有事处把俺佳人递流。” 元 王伯成 《贬夜郎》第四折:“自休官,从遭贬,早递流了水地三千。”
递流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法律文化内涵的古代刑罚术语,其核心含义指将罪犯押解至偏远地区逐级递送流放。以下从词典学角度分层解析:
语素分解
复合词义
二字合成后,特指古代将犯人按地理层级逐步递送、发配边疆的刑罚方式,强调押解过程的次序性与流放目的地的荒远性。
据《汉语大词典》(第10卷,第1181页)定义:
递流:古代刑罚之一。将罪犯押解到边远地方服役,沿途由各地官府依次递相押送。
此释义明确三点特征:
法律典籍
《唐律疏议·名例律》载:“犯流应配者,三流俱役一年……若发配之时,州县递送。”印证唐代已形成制度化递解流程。
文学用例
元杂剧《窦娥冤》第三折:“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押赴市曹典刑,再押往岭南递流。”体现元代司法实践。
在近代汉语中,“递流”衍生出“时间或事物的连续更替” 隐喻义,如:
“岁月递流,朝代更迭。”(《文史通义》)
此用法强调事物如流水般不可逆的传递过程,但属次要义项。
(注:因古籍原文无网络公开链接,来源标注纸质权威出版物;现代延伸义暂未见网络权威来源,故未提供链接)
“递流”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dì liú,其核心含义指古代将罪犯押解到偏远地区进行流放的刑罚,常见于元代文献和戏曲作品中。以下为详细解释:
刑罚形式
指将罪犯放逐到荒远之地监管,属于古代流刑的一种。这种刑罚既包含对犯人的驱逐,也强调通过地理隔离实现惩戒目的。
历史用例
该词多见于元代文学作品,例如: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学作品中的语境,可参考《汉宫秋》《贬夜郎》等元代杂剧原文或相关注释。
闇练白楼亭白铜鞮班驳不皦不昧参随朝靴持势大来弹禁大上造抵噪堆焊独酌謡扼喉耳杯分队风萍浪迹愤慨负荷符术攻熨钩深索隐鸿妻校次记籍荆江晋级禁制拘谫军风纪俊英狂徒哭丧着脸赖托老虏弭楫冥冥墨试评论员文章啓发凄静情节嘁嘁测测人海战术塞翁得马上德胜似十言之教隋窳田鼓铁市题刻通便彤墀秃骭土训违规武秀无知妄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