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无方之民的意思、无方之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无方之民的解释

古谓不知礼法的人。《礼记·经解》:“是故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荀子·礼论》:“礼者,人道之极也。然而不法礼,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 杨倞 注:“方,犹道也。”《史记·礼书》:“然而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法礼足礼,谓之有方之士。”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无方之民”是汉语中源自儒家经典的固定表达,最早见于《礼记·经解》:“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该词指代不遵循礼法规范、行事缺乏准则之人,其内涵可从三方面解析:

  1. 词义构成

    “无”表否定,“方”在古汉语中意为方法、准则(《说文解字》释“方”为“併船也”,后引申为法度),“之”作结构助词,“民”指普通民众。四字连用特指背离社会规范者,《礼记正义》孔颖达疏称:“方,道也。若君子不隆行礼,不由履礼,则谓之无道之民。”

  2. 礼学语境

    该词承载儒家“礼以立人”的伦理观。郑玄注《礼记》强调:“民之所以立者,以有礼也。”所谓“无方”即否定礼作为行为准则的约束力,如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批注:“无方者,不知礼之为方也。”

  3. 现代延伸

    当代语言使用中,“无方之民”可借喻不受规则约束的群体。王宁在《礼记译注》中指出,该词“从行为规范缺失的角度,揭示了个人与社会秩序的依存关系”,其警示意义仍具现实价值(参考来源:王宁《礼记译注》,中华书局,2012年)。

网络扩展解释

“无方之民”是一个古代汉语成语,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wú fāng zhī mín,原指不知礼法或不遵守社会道德规范的人。现代语境中也可引申为缺乏主见、方向感或决断力的人。

二、出处与背景

  1. 最早见于《礼记·经解》:“隆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
  2. 《史记·礼书》进一步阐释:“不法礼者不足礼,谓之无方之民。”

三、用法特点

四、补充说明 “方”在此处意为“礼法准则”或“正确方向”,与“有方之士”形成对比,强调对礼法规范的遵循程度。

注:部分现代解释(如“缺乏决断力”)为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别人正在浏览...

背恩弃义鸊鹈膏驳牓测意长庆赤唱吟钞胥仇怨单使稻舍点点黩乱顿气顿逊扼守防樊发扬蹈励分泥荒城皇休擐甲换羊书慧俊忽速挤讹头鸡毛房敬逊竞艳金荷纪念碑金星草觉帝隽誉苦切疗护冥宝南蔽难耐喷火篇条漂游屏屏乾熯牵冷起废青虹渠廋让口遶束儒肆蛇衔说空司官素信搪撞碳素钢退私脱胎换骨香被写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