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缠绕捆束。《魏书·傅永传》:“葬已数十年矣,棺为桑枣根所遶束,去地尺餘,甚为周固。”
“遶束”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缠绕捆束”,即用绳索或植物根茎等物体将某物缠绕并固定。例如《魏书·傅永传》记载:“棺为桑枣根所遶束,去地尺餘,甚为周固”,描述棺木被桑树和枣树根缠绕捆束的情景。
单字拆分
使用场景
多用于古籍中描述自然物(如树根、藤蔓)对物体的缠绕固定现象,现代汉语已不常用。
《魏书·傅永传》中的用例说明该词常见于历史文献,强调缠绕物的牢固性,如“桑枣根所遶束”体现植物根茎与棺木的紧密缠绕。
若需更多古籍用例或语言学分析,可参考、的详细解析。
《遶束》是指追逐、环绕一物并将其束起来,使之不能自由移动或动作受限。这个词常常用于形容人群或者物体围绕、限制某人或某物的行动。
《遶束》由部首“辵”和部首“木”组成,是一个包含了10个笔画的汉字。
《遶束》在古代是通过组合“迮”和“束”两个字而成的,意思是环绕并束缚住某物。在繁体中,这个词的写法为「繞束」。
古时候,为了书写方便,汉字的写法经历了一些演变。《遶束》在古代是通过组合“辶”和“木”两个部首而成的,字形比现代稍有不同。
1. 他们遶束住了狂奔的牛,以免造成更多的伤害。
2. 运动员们将绳子遶束在一起,形成了一个圈子。
遶围、遶行、遶绕、束缚、绑缚、束手无策
环绕、包围、缚住、限制、围束
释放、解放、放松、解除束缚、解开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