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我所的意思、我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我所的解释

佛教语。谓与“我”相对之外物。《智度论》卷三一:“我是一切诸烦恼根本,先着五素为我,然后着外物为我所。” 南朝 宋 谢灵运 《浮云》诗:“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章炳麟 《人无我论》:“自八识六根以至一毛一孔属於内界者,假説为我;自眷属衣食金钱田园以至一切可以摄取受用之物属於外界者,説为我所,而我与我所又非一成不变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我所"是现代汉语中具有特定语境含义的文言残留结构,主要包含两层释义:

一、古汉语语法结构 作为名词性词组使用时,"所"字作为结构助词,与"我"构成名词性短语,表示"我的所求/所有"。典型用例见于《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此处的"我所欲"相当于现代汉语"我想要的东西"。《汉语大词典》指出这种结构在先秦典籍中常见,属于古汉语"所字结构"的典型用法。

二、佛教哲学概念 在佛教经典中特指"我所有"的执念,《佛学大辞典》界定其为"由我见所起的妄执,认为事物皆为我所拥有"。玄奘译《大毗婆沙论》卷二十三载:"云何我所?谓诸有情,于五取蕴。"此处强调对色、受、想、行、识五蕴的占有欲。

需要注意的是,该词在现代汉语口语中已鲜少单独使用,主要保留在成语典故和哲学论述中。语言学家王力在《古代汉语常识》中强调,这类文言结构在现代书面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适配性。

网络扩展解释

“我所”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根据语境不同可分为日常用语和佛教术语两种解释,具体如下:

一、日常用语中的含义

指代“自己拥有或经历的事物或情况”,用于表达个人的主观感受或经历。例如:

二、佛教术语中的含义

佛教中“我所”是与“我”相对的外物概念,被认为是烦恼的根源。具体表现为:

  1. 哲学定义:指人通过“我执”(对自我的执着)将外界事物视为“我所有”,如金钱、地位等。
  2. 经典依据:
    • 《智度论》提到“先着五蕴为我,后着外物为我所”;
    • 南朝谢灵运《浮云》诗云:“诸法既无我,何由有我所”。
  3. 动态变化:章炳麟指出,“我”与“我所”的界限并非固定,会随认知改变。

三、使用场景对比

类型 场景 示例
日常用语 主观表达、文学创作 “这并非我所期待的结果”
佛教哲学 宗教经典、哲学讨论 分析“我执”与外界的关系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佛教中“无我”与“我所”的辩证关系,可参考《大智度论》原文或相关哲学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变焦距镜头标准镜头笔墨之林鬓脚彻旦衬衫翅席春耨当局道德哲学刀札达眼得胜回朝刁蛋鼎真恩官烦溷反事梵塔赶街恭敬官报澒涌护送勦扑继迹禁卢勼合戟张孔鸟阑截辣辛敛束连笮龙荔陇廉隆上率募马口钱匹鸟品目披閲阙漏容谄戎装省家识履水牌疏濬疏粝説泛损上益下宿约摊本鼍吟微波涴染五里雾纤弓霞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