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太平广记》卷四八八引 唐 元稹 《莺莺传》:“ 崔氏 甚工刀札,善属文。”《太平广记》卷一五二引 唐 薛莹 《郑德璘传》:“女不工刀札,又耻无所报,遂以钩丝而投夜来邻舟女所题红牋者。” 清 钮琇 《觚賸·睐娘》:“作花鸟小图,工刀札,善吟咏。”参见“ 刀笔 ”。
刀札是汉语复合词,本义指书写工具,后引申为文书、笔迹或书信,常见于古代文献。以下从释义、字源、用例三方面解析:
书写工具
“刀”指古人削改竹简的刻刀,“札”指书写用的木片(《说文解字》:“札,牒也”)。二者合称代指书写工具,如《史记·货殖列传》载“刀笔吏”即掌管文书的官吏。
文书与笔迹
引申指书面文件或字迹。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释“札”为“木片之薄小者”,故“刀札”可指简短的文书。如《颜氏家训·勉学》提及“尺牍刀札”代指书信笔迹。
书信代称
唐宋后多指书信。白居易《初与元九别后忽梦见之》诗云:“开缄见手札,一纸十三行”,此处“手札”即亲笔信,“刀札”与之同源。
“刀笔札”指文书工具,体现其原始义。
“文葆未周晬,固已知六七… 倒绷刀札工”以“刀札”喻文字能力。
“刀札”与“笔墨”并提,指代书信往来。
参考来源
“刀札”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及解释如下:
“刀札”指代书写,尤其与古代书写工具相关。在纸张普及前,古人用刀在竹简或木简上刻写文字,若出现错误则用刀削去修改,因此“刀札”成为书写的代称。
除直接指代书写行为外,也可引申为书法技艺或文笔能力,常与“刀笔”(古代书写工具)相关联。
该词体现了古代书写工具的特点。竹简需用刀刻写和修改,故“刀札”成为对书写过程的形象概括,后逐渐演变为对文字表达能力的赞誉。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原文例证,可参考《太平广记》等文献来源。
安复案考懊侬曲诐行长舌妇承浆楚琛啜咤葱芊错谬代价当世冠得不偿失迭变逢场作戏赙钱恭敬桑梓寡力关注寒冬腊月壕堑黑古笼冬欱吞鹤子草哄导将略浇荡接线员惊黩忾敌寇莱公浪浪缆绳乐佚聊天儿笭箵流蠹辘辘远听扪心无愧母姊妹难阸旁谘盘维品韵浅中潜踪蹑迹上钓上将诗礼之训授人口实嗣人汤粥通会通驿拖空子伪托巫咸祥编谢赐花嘻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