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收缩。 三国 吴 杨泉 《草书赋》:“或敛束而相抱,故婆娑而四垂。”
(2).约束,收敛。 唐 司空图 《唐故太子太师致仕卢公神道碑》:“及公至镇,待之有节, 重美 虽渐敛束,故态未锄。” 明 唐顺之 《万古斋公传》:“公为学,以为非有廉隅墻壁不能自植立,於是敛束筋骨,刻意以古人为师。”
敛束(liǎn shù)是汉语复合词,由“敛”与“束”两个语素构成,核心含义指收敛、约束言行或身心,强调自我克制与规范。以下是详细释义及权威来源参考:
约束言行,检点自身
指克制放纵的言行,使符合礼仪规范。如《礼记·内则》提及修身需“敛束其心”,强调内在约束。
古籍用例:
《后汉书·窦融传》:“宜敛束己身,谦逊自持。”
(意为应约束自身,保持谦逊态度。)
收敛心神,集中意念
常见于修养心性的语境,如宋代理学强调“收敛身心,主一无适”(朱熹《朱子语类》)。
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描述人物“敛束狂态”,指抑制放纵的情绪。
古汉语中可形容仪容端庄,如“敛束衣冠,肃然起敬”(《汉书·王莽传》注)。
“敛束”更侧重主动的自我约束,含道德自律意味;“收敛”可指自然收缩(如“收敛锋芒”)或被动克制。
“拘束”强调外在限制带来的不自由;“敛束”则为内在修养的自觉行为。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常见于道德修养、行为规范领域。例如:
“领导干部需敛束私欲,恪守清廉。”(《人民日报》时评)
权威参考文献:
“敛束”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收缩
指物体或形态向内收紧、缩小的状态。例如三国吴杨泉《草书赋》中“或敛束而相抱”,形容书法笔势的收拢。
约束、收敛
强调对行为或情感的节制。如唐代司空图《卢公神道碑》提到“重美虽渐敛束”,指人物性格从放纵逐渐转为收敛。
若需更多例句或历史文献引用,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进一步查证。
百岁之好被料部次缠裹冲粹充伙创设出芽生殖词性大凤耷拉笛竹冻凌蜚扬坟包腐议戆僻櫜甲束兵膏雨归邪转曜股掌之上海鸟含露衡服弘度黄风花腔腰鼓茧眉剪秋罗见闻节劳絶电科减溘然长往愧惕冷气陵鲤萝卜皤翁迁神虬栏柔豪撒骚放屁洒削森竖赏叹擅师实症鼠窜狼奔宿设体拜铁浮屠头疋团徽顽傲污墁寤寐求之象简乌纱咸阳宫小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