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瑟的别名。《緻虛雜俎》:“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華由,磬曰洗東,皆仙樂也。”
“文鹄”是一個漢語詞彙,綜合各來源的釋義如下:
“文鹄”讀作wén hú(注音:ㄨㄣˊ ㄏㄨˊ),是瑟的别名,屬于古代樂器的雅稱。例如《緻虛雜俎》記載:“瑟曰文鵠,笙曰采庸,鼓曰送君,鐘曰華由,磬曰洗東,皆仙樂也。”
部分資料提到“文鹄”可形容文學或藝術領域的傑出人才(如詩人、作家),或贊美才華出衆的個體。但這一用法較罕見,且未見于權威典籍,可能是現代引申義。
“文鹄”主要指瑟的别名,字面可拆解為“文雅的鴻鹄”,部分語境中擴展為對才華的贊譽。如需更深入考證,可參考《緻虛雜俎》等古籍。
《文鹄》是一個成語,意為有才華的人。
《文鹄》由“文”和“鹄”兩個字組成。其中,“文”是由“文言”、“文言頭”、“文半”和“橫折”四個部首組成,總共有七畫;“鹄”是由“鳥”和“胡”兩個部首組成,總共有十一畫。
《文鹄》一詞最早見于《荀子·勸學》:“當代賢者聽于義者之言,見于君子之行,知賢人之術,而是非之義也,近得于将相之間,遠取于文鹄之畔。”意思是在當代,智者應該傾聽有道德言論的人,觀察君子的舉止,學習賢人的技藝,并明白是非的道理,這些都可以近距離地學習于位居将相之間的人,也可以從有才華的人身上遠得到。
《文鹄》的繁體寫法是「文鵠」。
古時候,《文鹄》這個詞的寫法可能與現在略有不同,因為字形演變多次,但基本意思沒有變化。
1. 他是一個真正的文鹄,不僅寫作優秀,而且廣博學識。
2. 這位科學家被譽為時代的文鹄,他的發明在科技界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文雅、文采、文士、文人、鹄立、鹄形、鹄志。
才子、賢人、智者、學者、達人。
庸人、愚人、無知者。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