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an of both literary and military capacity] 原指北京人所种的一种菊花。比喻文武兼备,纵横驰骋
文经武纬,训徒陟空。——唐· 颜真卿《郭公庙碑铭》
(1).谓文事武功都很出色。 唐 颜真卿 《郭公庙碑铭》:“文经武纬,训徒陟空。” 宋 范仲淹 《奏上时务书》:“我国家文经武纬,天下大定。” 明 张居正 《贺圣寿节表》:“文经武纬,覲扬列圣之耿光。” 清 龚自珍 《皇朝硕辅颂》序:“自古平地成天之主,必有文经武纬之臣。”
(2).菊花的一种。见 清 富察敦崇 《燕京岁时记·九花山子》。
“文经武纬”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文武兼备的能力
指一个人在文化修养(“文经”)和军事才能(“武纬”)两方面均有卓越造诣,形容全面发展的人才。
治理国家的方略
引申为从文治和武功两方面治理国家,强调文武并重的治国理念。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例句,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权威古籍注解。
《文经武纬》是一句成语,意指文学和军事的两个方面,也指人才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升。
《文经武纬》的部首是“文”和“武”,分别包含“文”部首和“武”部首。其中,“文”部首可以单独作为一个汉字,而“武”部首不可独立使用。
“文”部首的笔画数目是4画,“武”部首的笔画数目是8画。
《文经武纬》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左传·定公十一年》:“《文经》有之,非无武纬也。”意指文学和军事两方面的能力都应当有。
《文经武纬》的繁体字为「文經武緯」。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有些不同。在《文经武纬》这个词中,部分字可能采用古代的写法,比如“经”字的写法可能为「經」。
他同时在文学和军事方面有很高的造诣,真可谓是一位身兼《文经武纬》的人才。
1. 文化:指人类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创造的、具有一定稳定性、特点相对明显的物质(包括实物)和精神(包括非物质)现象的总和。
2. 军事:指国家为达到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的目标而进行的战争和与战争有关的一切活动。
1. 文武全才:指在文学和军事两个领域都有出色表现的人。
2. 才华横溢:指某个人在各个方面都有出色的才能和表现。
文不能兼武、武不能兼文。
注:这意味着文学与军事不能同时具备或兼得,强调了两者之间的独立性和互不相容性。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