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怨谤讽诵。《孔丛子·陈士义》:“先君初相 鲁 , 鲁 人谤诵曰:‘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
“谤诵”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要点详细解释:
1. 基本释义
“谤诵”指通过讽诵的方式表达怨谤或不满,即用带有韵律的语言传播批评性内容。该词出自《孔丛子·陈士义》中鲁国人对官员的讽刺:“麛裘而芾,投之无戾;芾之麛裘,投之无邮”()。
2. 字词分解
3. 语境与用法
该词多用于描述古代民众通过韵文、歌谣等形式隐晦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兼具“批评”与“传诵”的双重特点。例如《孔丛子》中鲁国人通过押韵的句子讽刺官员服饰不合礼制()。
4. 近义词与关联词
总结
“谤诵”是古代社会舆论的一种表现形式,结合了语言攻击(谤)与传播手段(诵),常见于先秦文献中。其例句和释义可通过《孔丛子》等典籍进一步考证()。
谤诵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谤和诵。
谤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讠和丰。它的五笔字形编码是45252。谤字的拼音是bàng。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谤字的形状略有不同,有时会用争字旁作为部首。
诵这个字的拆分部首是讠和孔。它的五笔字形编码是45312。诵字的拼音是sòng。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中,诵字的形状也略有变化,常常将头部的"讠"改为"言"。
谤诵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学作品。谤诵意味着对他人进行指责和批评,通过背诵或朗读的方式表达出来。繁体字中的谤诵保留了原始的写法和含义。
以下是一些关于谤诵的例句:
与谤诵相关的组词包括诵读、谤言、诵经等。
与谤诵类似或相近意义的词汇有抨击、责备、批判等。
与谤诵相反或相对意义的词汇有赞美、赞扬、褒奖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