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a man of both literary and military capacity] 原指北京人所種的一種菊花。比喻文武兼備,縱橫馳騁
文經武緯,訓徒陟空。——唐· 顔真卿《郭公廟碑銘》
(1).謂文事武功都很出色。 唐 顔真卿 《郭公廟碑銘》:“文經武緯,訓徒陟空。” 宋 範仲淹 《奏上時務書》:“我國家文經武緯,天下大定。” 明 張居正 《賀聖壽節表》:“文經武緯,覲揚列聖之耿光。” 清 龔自珍 《皇朝碩輔頌》序:“自古平地成天之主,必有文經武緯之臣。”
(2).菊花的一種。見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九花山子》。
“文經武緯”是一個漢語成語,其含義和用法可綜合以下信息解釋:
文武兼備的能力
指一個人在文化修養(“文經”)和軍事才能(“武緯”)兩方面均有卓越造詣,形容全面發展的人才。
治理國家的方略
引申為從文治和武功兩方面治理國家,強調文武并重的治國理念。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文獻或例句,可參考《漢語大詞典》或權威古籍注解。
《文經武緯》是一句成語,意指文學和軍事的兩個方面,也指人才的全面發展和綜合素質的提升。
《文經武緯》的部首是“文”和“武”,分别包含“文”部首和“武”部首。其中,“文”部首可以單獨作為一個漢字,而“武”部首不可獨立使用。
“文”部首的筆畫數目是4畫,“武”部首的筆畫數目是8畫。
《文經武緯》的來源可以追溯到《左傳·定公十一年》:“《文經》有之,非無武緯也。”意指文學和軍事兩方面的能力都應當有。
《文經武緯》的繁體字為「文經武緯」。
在古時候,漢字的寫法可能會有些不同。在《文經武緯》這個詞中,部分字可能采用古代的寫法,比如“經”字的寫法可能為「經」。
他同時在文學和軍事方面有很高的造詣,真可謂是一位身兼《文經武緯》的人才。
1. 文化:指人類社會在發展過程中創造的、具有一定穩定性、特點相對明顯的物質(包括實物)和精神(包括非物質)現象的總和。
2. 軍事:指國家為達到政治、經濟、外交等方面的目标而進行的戰争和與戰争有關的一切活動。
1. 文武全才:指在文學和軍事兩個領域都有出色表現的人。
2. 才華橫溢:指某個人在各個方面都有出色的才能和表現。
文不能兼武、武不能兼文。
注:這意味着文學與軍事不能同時具備或兼得,強調了兩者之間的獨立性和互不相容性。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