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文境的意思、文境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文境的解释

文章的意境。 清 戴钧衡 《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我朝有天下数十年, 望溪 方先生 出,其承八家正统,就文境核之,亦与 熙甫 异境同归。”《花月痕》第四五回 清 栖霞居士 评:“文境却极变化。”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文境是汉语词汇中一个富有美学内涵的概念,指文学作品通过语言、意象、结构等要素共同营造出的整体艺术氛围与情感空间。其核心在于文本内在的意境表达与读者感知的融合,具体可从以下维度理解:


一、词典释义与语言学特征

  1. 语境与意境交融

    “文境”强调文本在特定语言环境(上下文)中构建的深层意蕴,既包含字面意义,更指向言外之意。如《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文章或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境界”,体现语言符号与情感体验的互动。

  2. 文本的整体性艺术空间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境界说”,认为文境是“情”与“景”、“意”与“象”的统一体。作品通过意象组合、节奏韵律等手法,形成独特的审美场域,使读者沉浸其中。


二、文境的构成要素

  1. 语言层

    精准的词汇选择与修辞手法(如比喻、象征)是文境的基础。例如古诗“枯藤老树昏鸦”通过意象叠加,营造萧瑟苍凉的意境。

  2. 结构层

    篇章布局(起承转合)、叙事节奏直接影响文境的展开。鲁迅小说《药》以双线结构暗喻时代悲剧,深化冷峻深沉的文境。

  3. 文化层

    典故、传统美学观念(如“留白”)赋予文境历史纵深感。中国山水画“虚实相生”的理念亦常见于散文创作,形成空灵悠远的韵味。


三、文境的功能与价值


权威参考文献

  1.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2. 王国维.《人间词话》. 中华书局, 2009.
  3.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4. 钱理群.《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8.
  5. 宗白华.《美学散步》.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6. 鲁迅.《呐喊》.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
  7.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7.

网络扩展解释

“文境”是汉语中一个文学理论术语,主要指文章或言辞所处的特定背景、环境及由此形成的整体意境。以下从多个角度综合解释该词:

一、基本定义

指文章创作中形成的独特意境,包含作品所处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环境等要素。清代学者戴钧衡在《重刻<方望溪先生全集>序》中,通过对比不同文风,说明文境对作品内核的塑造作用。

二、构成要素

  1. 背景维度:包括历史背景(如朝代特征)、社会背景(如风俗制度)、文化背景(如思想潮流)。
  2. 艺术维度:通过情景交融、意象组合等手法构建的审美空间,如《花月痕》评注中提到的“文境极变化”即指叙事手法的丰富性。

三、应用场景

• 文学批评:用于分析作品主题表达与时代环境的关联性
• 创作指导:强调作者需考虑语境对读者理解的影响
• 文化研究:解读文本背后隐含的社会价值观(如提及文境包含“象、事、旨”三者的统一)。

四、学术延伸

现代研究中,文境被扩展为包含“情、景、意、象”四要素的复合概念,既指文字构建的虚拟世界,也包含作者与读者通过文本产生的精神共鸣空间。

注:如需具体文学作品中的文境案例分析,可参考《方望溪先生全集》或《花月痕》相关评注。

别人正在浏览...

暗饰白凫跋躠长楸穿戴垂绥楚弦次贫辞阻打谅鄂王费米飞熊入梦广爽和煖金盘久续蹻履矩形砢碜夔龙类帝笼仗旄山梅子棉花糕面熟明笋沫流慕望黏煎潘翁缾罍之耻贫鳏破质扑嗤谦卑潜让亲蔼亲擥啓足全身麻醉三缄沙枣社仓身重嗜古霜镜松果他妈推驿驼鷄橐中装兔月危科为什舞局衔木限资小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