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难得的人才。《晋书·王珣传》:“﹝ 珣 ﹞与 陈郡 谢玄 为 桓温 掾,俱为 温 所敬重,尝谓之曰:‘ 谢掾 年四十,必拥旄杖节。 王掾 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资治通鉴·唐昭宣帝天祐二年》“ 德诚 掖之而下,并其子斩於 广陵市 ” 元 胡三省 注:“ 田頵 、 朱延寿 、 安仁义 , 淮南 诸将中之鎗鎗者也,三叛连衡,不足以病 杨行密 ,期年之餘,相次禽殄。 行密 未易才也。”
“未易才”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来源进行解释:
指难得的人才,强调人才珍贵且不易获得。由“未”(未曾)、“易”(容易)、“才”(人才)三字构成,字面意为“不容易得到的人才”。
《晋书·王珣传》
东晋时期,桓温评价下属谢玄和王珣:“谢掾年四十,必拥旄杖节;王掾当作黑头公,皆未易才也。”。此处指两人是难遇的杰出人才。
《资治通鉴》注释
元代胡三省评杨行密时提到:“田頵、朱延寿、安仁义,淮南诸将中之鎗鎗者也……行密未易才也”,强调杨行密的能力出众。
如需进一步了解,可查阅《晋书》《资治通鉴》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汉典)。
《未易才》是一个汉语词语,由四个字组成,读作"wèi yì cái"。它的意思是指"稀少的才能"或"才能不够",形容一个人的才华不高或者才干不足。
《未易才》这个词可以进行拆分,其中"未"是一个字,它的部首是"手",总共有三个笔画;"易"也是一个字,它的部首是"日",总共有八个笔画;"才"是一个字,它的部首是"手",总共有三个笔画;而"未"和"才"之间的"易"是一个助词,没有明确的部首和笔画。
《未易才》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庄子》中的一句话:"未易者易之也,才小者未易才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有才华的人容易变化,而才能较小的人则难以发展才华。
在繁体字中,"未易才"的字形变化并不明显,仍然保持着和简体字相似的形状。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不过,《未易才》这个词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差不大,只是个别字的字形有些许差别。
以下是一些使用《未易才》的例句:
1. 他在学术上确实有一些成就,但就算是他,也不能否认他在领导才能方面是“未易才”。
2. 虽然她有很多想法和创意,但她的执行力实在"未易才"。
一些与《未易才》相关的组词包括:
1. 未能才:才能不足。
2. 才疏学浅:形容知识和才能都比较欠缺。
3. 才高八斗:形容某人才能出众,极有才干。
近义词:才能欠佳、才望不高、天资有限。
反义词:才华横溢、才华出众、才能过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