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尾生抱柱”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庄子·盗跖》。其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一位名叫尾生的男子与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但女子未能如约而至。洪水来袭时,尾生为信守承诺,坚持不离开,最终抱桥柱溺亡。这一故事被后世用以比喻对信约的坚守,甚至不惜付出生命代价。
出处与典故
最早记载于《庄子·盗跖》:“尾生与女子期于梁下,女子不来,水至不去,抱梁柱而死。”。尾生的行为体现了极致的诚信精神,成为古代推崇信义的典型范例。
文化内涵与评价
扩展与关联
近义词与用法
常见同义表达包括“尾生之信”“尾生丧身”,多用于文学或强调诚信的语境。例如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中化用此典,凸显角色的痴情与信义。
“尾生抱柱”在当代既可褒扬诚信美德,亦可警示过度固执的风险,需结合语境理解其褒贬倾向。
《尾生抱柱》是一个成语,形容人在危急关头不放弃希望或紧急情况下竭尽全力去拯救自己。这个成语来源于民间故事和戏剧,表达了一个勇敢、坚持和不放弃的精神。
成语《尾生抱柱》的拆分部首是“尸”和“木”,其中的“柱”是一个独体字。根据规范汉字的筆劃數,尸部有三畫,木部有四畫,柱字有八畫。
《尾生抱柱》的来源可以追溯到明代,最早见于明代杂剧《尾生传奇》,描写了一个叫尾生的人在船翻當中,紧紧抱住一根柱子,艰难地保持浮起,最终成功幸存的故事。这个成语后来被广泛使用,成为了中文中一个常用的词组。
《尾生抱柱》的繁体写法是「尾生抱柱」。
古时候,《尾生抱柱》这个成语通常会以繁复的隶书字体表现。具体的古时写法可能因书法家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不过基本形态大致相同。
1. 在工作岗位上遇到困难,我们应该要像《尾生抱柱》一样坚持不懈,不轻易放弃。
2. 面对失败,不要像《尾生抱柱》一样执着地坚持,也要学会放手。
拯救、坚忍、危急、困境
狗急跳墙
寻找曙光
败挫白也笆茅保镳边忧巉崖秤斤注两驰空蹙蹙靡骋崔嵯代赎电子侦察钝根奉行逢衣浅带焚舟破釜概率噶伦贯百广义相对论瓜牛关楗寡狭孤遗汗青皡天罔极合酪河路活铮铮将宿燋饭家缘九兰开心符开斋节口称良夜猎师犂明淩逼历象龙韬鸾吟凤唱緑李莫之与京丕构评薄千兵万马戗台且字容身软轝侍膳石堰水落归槽铁脚梨透现未济纤形谢新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