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十榦 ”。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史记·律书》“焉逢摄提格 太初 元年” 唐 司马贞 索隐:“《尔雅·释天》云‘岁阳’者,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干是也。” 宋 邵雍 《皇极经世书·观物编》:“十干,天也……干者,干之义。”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五:“自甲至癸为十干,自子至亥为十二枝。” 清 刘斯组 《皇极经世书绪言》卷四:“阳数天一,一衍而十,数起十干。”参见“ 干支 ”。
十干是中国古代用于记数、纪年、命名等的重要符号系统,具体解释如下:
十干指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这十个天干符号,是传统历法和文化中的核心元素之一。其名称源于古代对自然现象的观察与抽象化表达。
十干的起源可追溯至商代甲骨文,最初用于记录日期,后逐渐融入哲学体系。宋代学者邵雍在《皇极经世书》中将其与宇宙规律关联,强化了其象征意义。
如需进一步了解干支组合或具体应用场景,可参考《史记》《尔雅》等古籍,或查阅权威历法资料。
《十干》这个词指的是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天干十二支”,是古代中国人用来纪年、纪月、纪日和纪时的十个干支组合。
《十干》这个词的部首是“十”,拆分后可以得到两个笔画。
《十干》这个词源自于中国古代的卜辞文字,在廿六世纪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