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有失有得。《吕氏春秋·离俗》:“ 齐 晋 相与战, 平阿 之餘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 高唐 之孤 叔无孙 ,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叔无孙 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前者谓得失相当,后者谓得失不相当。
"亡戟得矛"是汉语中一个典故性成语,出自《吕氏春秋·离俗览》。其核心含义指战争中丢失戟却捡到矛,比喻得失相当或得失难以相抵的处境。据《吕氏春秋》记载,齐晋相争时有士兵在混战中"亡其戟而拾得矛",归营后产生"可以偿乎"的困惑,最终被判定为得失相当不获赏赐。
该成语在《汉语大词典》中被解释为"比喻得到的和失去的相当,或有失有得",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则延伸出"得失难以相抵"的辩证含义。其用法既可形容具体事物的得失平衡,如《资治通鉴》注疏中"犹亡戟得矛,可以相补",也可引申为抽象层面的利弊权衡。
在语法结构上属于联合式成语,常作谓语、定语使用。现代汉语中多用于书面语境,如:"这次商业并购虽扩大了市场份额,却也导致核心技术流失,可谓是亡戟得矛。"(《人民日报》语料库案例)
该典故最早见于先秦典籍《吕氏春秋》,汉代高诱注本、清代毕沅校注本均有收录。历代字书如《康熙字典》《中华大字典》在"戟"字条目下均引此典为例证,现代《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对其语义演变有详细考释。
“亡戟得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áng jǐ dé máo,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得失相当或有失有得。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吕氏春秋·离俗》。典故背景为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交战时,一名士兵在混战中丢失戟却捡到矛的故事。
字面含义
“戟”和“矛”均为古代兵器。字面指丢失戟却得到矛,字面得失相抵。
引申意义
故事中,士兵因得失问题询问路人,路人认为“兵器换兵器无妨”,而高唐大夫叔无孙则指出“戟与矛功能不同,不可等同”,最终士兵重返战场战死。此典故既体现对得失的辩证思考,也暗含对盲目追求形式等价性的批判。
相近成语有“有得有失”,但“亡戟得矛”更强调得失的等价性,且含典故色彩。
半壁山河宝车宝蓝卑居表极兵强则灭畅销书成句冲猋大大咧咧蹈抵砥锋挺锷东浙三黄短气二郎神愕窒風道伏灵负挽妇征规约估舟鹤草鹤洞赫拉诃罗陁国黄银树宦学贿货公行江湾检集讦问径情直行金锡卡卡拦护瘣疾厉服里舍龙牌路透社面涅眄视迷风内竖捏塑亲劄秋风团扇羣像缛礼善哉沈悼深谋远略铁钉铜兜童妙推革无边无际消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