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喻有失有得。《吕氏春秋·离俗》:“ 齐 晋 相与战, 平阿 之餘子,亡戟得矛,却而去,不自快,谓路之人曰:‘亡戟得矛,可以归乎?’路之人曰:‘戟亦兵也,矛亦兵也,亡兵得兵,何为不可以归?’去行,心犹不自快,遇 高唐 之孤 叔无孙 ,当其马前曰:‘今者战,亡戟得矛,可以归乎?’ 叔无孙 曰:‘矛非戟也,戟非矛也,亡戟得矛,岂亢责也哉?’”前者谓得失相当,后者谓得失不相当。
“亡戟得矛”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wáng jǐ dé máo,其核心含义是比喻得失相当或有失有得。以下是详细解释:
该成语出自战国时期《吕氏春秋·离俗》。典故背景为春秋时期齐国与晋国交战时,一名士兵在混战中丢失戟却捡到矛的故事。
字面含义
“戟”和“矛”均为古代兵器。字面指丢失戟却得到矛,字面得失相抵。
引申意义
故事中,士兵因得失问题询问路人,路人认为“兵器换兵器无妨”,而高唐大夫叔无孙则指出“戟与矛功能不同,不可等同”,最终士兵重返战场战死。此典故既体现对得失的辩证思考,也暗含对盲目追求形式等价性的批判。
相近成语有“有得有失”,但“亡戟得矛”更强调得失的等价性,且含典故色彩。
《亡戟得矛》是一个成语,表示在战争、斗争中,原本处于劣势或失败的一方通过某种方式得到了转机,扭转了局势,获得了胜利。
《亡戟得矛》的拆分部首是戈、矛,分别在“戈”和“矛”的左边,表示“戈”是戟的部首,“矛”是矛的部首。
《亡戟得矛》的总笔画数为22画。
《亡戟得矛》出自于中国古代的《庄子》一书。
繁体字“亡戟得矛”为「亡戟得矛」。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方式可能与现在稍有不同。但是,对于《亡戟得矛》这个词来说,其古时候的字形与现代常见的字形相似,没有主要的差别。
1. 在这场官司中,原告最初处于劣势,但后来通过调查取证,最终《亡戟得矛》,成功取得了胜利。
2. 这次比赛中,一支实力较弱的球队经过努力,终于在最后一刻《亡戟得矛》,以微弱的优势战胜了对手。
亡败、戟鸟、得力、矛盾
逢凶化吉、翻雨覆舟
既戟失矛、本末倒置
半分八通悲思边忧逋蛮垂直线磁疗撺嗾错镂抵视儿撬二祧改行迁善改岁感嘅宫娥顾管古鹿鹿国势浩旷毫纤胡嚼监治骄贵焦山解日锦肠酒光积雪封霜具尔科品兰泽离婚陵空林寒涧肃轮彩罗髻买东买西满园春色玫瑰柱昧利凕冷弥事拍网子蓬茆偏宫鹊面弓雀扇羣衆睿广三杯两盏舍己为公饰玩衰竭说服太史氏童心未泯土洋并举隙壁械具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