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漕運。《新唐書·劉晏傳》:“起 宜陽 、 熊耳 、 虎牢 、 成臯 五百裡,見戶纔千餘,居無尺椽,爨無盛煙,獸遊鬼哭,而使轉車輓漕,功且難就,為一病。” 明 陶宗儀 《辍耕錄·朱張》:“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 運河 隘淺,不容大舟。” 清 顧炎武 《天津》詩:“輓漕日夜來,貢賦無留滞。”
“挽漕”是一個漢語詞彙,拼音為wǎn cáo,其核心含義為漕運,即古代通過水路運輸糧食、物資的官方活動。以下從多個角度展開解釋:
古代漕運是國家的經濟命脈之一。例如,《新唐書·劉晏傳》記載,唐代劉晏主持漕運時,因戰亂導緻運河沿線荒蕪,需重新組織人力拉船運輸,凸顯“挽漕”的艱難與重要性。
該詞在史書及筆記中多次出現,例如:
“轉車輓漕,功且難就”(《新唐書》)
“時方輓漕東南供京師”(《辍耕錄》)
漕挽不僅是運輸方式,更反映了古代社會對水路交通的依賴,以及人力和畜力資源的集中調配,對維持中央集權和經濟穩定起到關鍵作用。
如需進一步了解具體朝代案例或漕運制度演變,可參考《新唐書》《明史》等史料。
挽漕(wǎn cáo)是一個漢字詞,由“挽”和“漕”兩個字組合而成。
拆分部首和筆畫:
挽:左右結構,左邊為手部(手旁),右邊為免部(免旁),總計12劃。
漕:上下結構,上邊為水部(水旁),下邊為從部(從旁),總計14劃。
來源:
挽:古代将傷悼某人或作诔辭等紀念性的文字寫在紙上,縫在衣袖上或胸前,以示表示哀悼。這種行為叫“挽”。後來演變為泛指表示哀悼。
漕:舊時指水運,特指負責協調河道水系并修疏大運河的機構和工作。後來也指水道負責運輸的船隻,即“漕船”。
繁體:
挽:輓
漕:漕
古時候漢字寫法:
挽:亾纟又文
漕:汋
例句:
他沉痛地挽詞哀悼着逝去的親人。
經過多年的發展,運河的漕運已經大大提高了效率。
組詞:
挽舵、挽救、挽歌、挽留、挽聯
近義詞:
吊、追悼、悼念
反義詞:
慶祝、歡慶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