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愚拙而不明事理。 汉 应劭 《<风俗通>序》:“予实顽闇,无能述演,岂敢比隆於斯人哉!” 宋 司马光 《除兼侍读学士乞先次上殿札子》:“臣智识顽闇,不达圣心。” 明 方孝孺 《答王仲缙书》之四:“如某之顽闇,曾何足效耶!”
“顽闇”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核心含义
指人固执地坚持错误观点或行为,拒绝接受正确道理,带有“思想僵化、难以开导”的贬义色彩。例如:
使用场景
多用于批评或自谦语境,如形容不愿接受新观念的保守者,或文学作品中刻画人物性格的局限性。
若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用例或词源演变,可参考来源网页(如、2、4)的完整内容。
顽闇(wán àn)一词由两个汉字组成,其中“顽”(wán)字的部首是页,笔画数为12,一词可以独立表示执拗、固执、顽固等意思;“闇”(àn)字的部首是门,笔画数为12,意为黑暗、昏暗、幽暗等。
“顽闇”一词源于中国汉字文化,繁体字为「頑闇」。这个词是古时的用法,在日常生活体验中不太常见,而在文学、哲学和诗歌之中,能找到对这个词的使用。
在古时的写法中,頑的像形,表现了一个坚强刚硬的意象,而闇的写法则十分有趣,在上方加上夏字底部的门字定位为“闇”,暗示着黑暗的一面隐藏在门背后。
下面是几个使用顽闇的句子:
1. 在他的内心深处,有一片顽闇,他不愿意与人分享。
2. 她的思想充满了顽闇,无法轻易改变。
3. 这个小说以揭示人性的顽闇为主题。
顽闇除了作为一个词语使用,还可以和其他词搭配成组词,如顽闇思维、顽闇心态、顽闇抵抗等,用以描述具有坚固黑暗属性的事物。
近义词方面,可以使用执拗、固执、顽固等词语来表达顽闇的意思;反义词则可以使用明亮、光明、明朗等词语,表示与顽闇相对的概念。
总结而言,顽闇是一个具有哲学色彩的词语,它暗示了内心深处的一片黑暗或者坚持某种不变的态度。通过研究这个词语的拆分、来源和古时的写法,我们更加理解了这个词语的内涵和用法。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