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谥法的意思、谥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谥法的解释

(1).评定谥号的法则。上古有号无谥, 周 初始制谥法,至 秦 废。 汉 复其旧,历代因之,至 清 止。《史记·秦始皇本纪》:“自今已来,除謚法。朕为 始皇帝 。”参阅《逸周书·谥法》《通志·谥略》、 明 吴讷 《文章辨体序题·谥法》《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史部·政书类》

(2).称号。 唐 道宣 《续高僧传·译经四·玄奘》:“言 戒日 者,謚法之名。此方薨后,量德以赠;彼土初登,即先荐号,以灭后美之徒虚名耳。” 鲁迅 《伪自由书·文章与题目》:“所以再要出新花样,就使人会觉得不是人话,用现在最流行的谥法来说,就是大有‘汉奸’的嫌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谪法是中国古代君主、贵族、官员死后依其生平功过评定谥号的制度体系。《汉语大词典》将"谥法"定义为"评定谥号的法则"(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第11册,上海辞书出版社)。该制度肇始于西周初期,在《逸周书·谥法解》中有明确记载:"谥者,行之迹也;号者,功之表也。"(来源:周振甫《逸周书校释》中华书局)

其核心功能包含三个方面:第一,确立"盖棺论定"的伦理标准,如《礼记·表记》所述"先王谥以尊名";第二,构建"惩恶劝善"的道德约束机制,如唐太宗所言"谥法所以旌德纪功"(来源: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一九四);第三,形成历史评价的规范体系,清代赵翼在《陔余丛考》中强调"谥法定而后褒贬之义明"。

谥号评定遵循严格程序,需经礼官提议、群臣商议、嗣君裁定。常见谥字包含文、武、景、惠等58个核心字(来源:汪受宽《谥法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其中"文"表经纬天地,"武"示克定祸乱,如范仲淹谥"文正"即代表最高文官荣誉。

现代学者认为谥法制度具有三重研究价值:历史学视角下的社会评价体系标本,政治学范畴的礼制治理典范,伦理学领域的道德实践载体(来源: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这些研究成果为解读古代中国政治文化提供了重要维度。

网络扩展解释

谥法是中国古代特有的评价制度,用于根据死者生前的品行和功绩确定谥号,具有道德评判和文化传承功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谥法是评定谥号的法则。其核心是通过特定字词对历史人物进行盖棺定论,如“文”“武”“忠”“厉”等,既包含褒扬(如“文”表示博学),也隐含贬斥(如“厉”指暴虐)。

二、起源与发展

  1. 周代初创:相传由周公旦、太公望创立,最初用于评定周文王、周武王等开国君王的功绩。
  2. 秦汉演变:秦朝废除谥法,汉代恢复并完善,成为礼制重要内容。
  3. 清代成熟:发展出严格制度,例如皇帝谥号23字、皇后13字、亲王1字等。

三、核心功能

  1. 道德标尺:通过“谥号如镜”反映个人品行,如“明”代表睿智,“恭”象征谦逊。
  2. 历史评判:强制权贵阶层重视身后名,如唐太宗担心谥号影响后世评价。
  3. 文化传承:体现春秋大义精神,将儒家伦理融入国家制度。

四、运作机制

五、文化争议

近代学者通过甲骨文等考古发现,对“周公创谥”提出质疑,认为可能起源于商代民间。但不可否认,谥法制度深刻影响了东亚文化圈的价值评判体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如清代)的谥法细则,可查阅来源的完整文献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阿搂白嚼蛆北司鼈菜惨狱尝谷缠磨头城门鱼殃痴立传钞赐庆大李将军貂扇堤山睹当笃懒恩荣风和日暖趺莲浮心丐取陔养挂齿骇恫侯吕陵花生子华爪甲户肩从齿序谏郎警句稷契机上肉玃蝚句图枯暴连筩离阻龙景緑柰满坎暖烫烫攀花攀留陪厕骈怜譬抑热念人造行星瑟瑟幕觞杓善价神智骢税印丝絇温爱谢表斜角邪声牺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