惭惶的意思、惭惶的详细解释
惭惶的解释
亦作“ 惭皇 ”。羞愧惶恐。 南朝 梁简文帝 《答徐摛书》:“竟不能黜邪进善,少助国章,献可替否,仰裨圣政,以此惭惶,无忘夕惕。” 宋 谢翱 《送袁太初归剡原袁来杭宿传法寺》诗:“出门择语归计餐,顾忌惭皇无不有。”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内阁三·宰相对联》:“先是, 华亭公 罢相归,其堂联云:‘庭训尚存,老去敢忘佩服;国恩未报,归来犹抱惭惶。’” 鲁迅 《热风·估<学衡>》:“倘使字句未通的人也算是国粹的知己,则国粹更要惭惶煞人!”
词语分解
- 惭的解释 惭 (慚) á 羞愧:惭愧。羞惭。惭色。惭惧。惭怍。惭赧。惭颜。自惭形秽。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 惶的解释 惶 á 恐惧:惶怖。惶恐。惶惧。惶惶。惶惑(疑惧)。惶窘。惶遽。惊惶。惶惶不可终日。 笔画数:; 部首:忄;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惭惶”是一个汉语词汇,综合多个来源的解释如下:
一、基本定义
- 发音:cán huáng(拼音),注音符号为ㄘㄢˊ ㄏㄨㄤˊ。
- 含义:形容因自身过错或失误而产生的羞愧与惶恐交织的复杂情绪,常伴随内疚、自责。
二、情感成分
- 羞愧:因意识到自身错误而感到难为情。
- 惶恐:担心后果或他人评价,表现出不安与惊慌。
- 内疚与自责:深层次的心理懊悔,体现对行为的深刻反思。
三、使用场景
- 个人层面:如工作失误后的自我反省,或道德失范时的心理挣扎。
- 集体层面:组织或团体面对错误时的集体心态,例如古代臣子向君主请罪(如南朝梁简文帝文中“惭惶”的用法)。
- 文学表达:常见于古典文献,如隋炀帝萧皇后《述志赋》中的“内惭惶而累息”。
四、历史用例
- 南朝梁简文帝:“以此惭惶,无忘夕惕”,表达对未能尽责的愧疚。
- 隋代萧皇后:“虽沐浴于恩光,内惭惶而累息”,展现身处高位仍难掩惶恐的心理。
五、总结
“惭惶”不仅描述表面的羞愧,更强调因过错引发的深层心理震荡,兼具情感与道德层面的复杂性。其用法从古至今多用于正式或书面语境,适合表达强烈的自我反省或谦卑态度。
网络扩展解释二
惭惶(cán huáng)这个词是指因为做错了事情或者失去了面子而感到内心懊悔和羞愧。它的拆分部首是心和黄,总共有12个笔画。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是根据人们对自己的错误行为感到内心懊悔和羞愧的心理而形成的。
在繁体字中,惭惶的写法保持不变。古时候汉字的写法也没有变化,依然是“惭惶”。
以下是一些使用惭惶这个词的例句:
1. 我对自己的鲁莽行为感到非常惭惶。
2. 她对于无法完成工作感到非常惭愧和惭惶。
一些与惭惶相关的组词有懊悔、羞愧、自责等。这些词语都可以用来描述内心对错误或失误的懊悔和羞愧情感。
相反的词语可以用自豪、自信、得意等来表示。这些词语传达了自己对某种行为或成就感到骄傲和自满的情感。
希望这个简短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