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重的神态。《云笈七籤》卷一一三:“其女子开帘而入,年可二十餘,凝态艳质,世莫之见。” 宋 柳永 《瑞鹧鸪》词:“凝态掩霞襟,动象板声声,怨思难任。”
“凝态”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需结合不同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两类解释:
词义解析
指人或事物呈现出的端庄、严肃的状态,常见于古典文学描述。例如《云笈七签》中“凝态艳质”形容女子仪态端庄,宋代柳永词中“凝态掩霞襟”也强调静态的庄重感。
使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作品或历史文献中,描述人物气质或特定场景的氛围,如“凝态端坐”“凝态沉思”等。
非主流解释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4、6)提到“凝态”是液态与固态的统称,并举例半导体、激光等科技产品属于此范畴。但这一用法在学术领域并不常见,可能为“凝聚态”(指物质固态、液态等紧密聚集状态)的误写或混淆。
需注意的误区
物理学中常用“凝聚态”描述固态、液态等物质形态,而“凝态”更多保留文学含义。若涉及科学领域,建议使用“凝聚态”以避免歧义。
《凝态》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物质由液态或气态变为固态的状态,即凝结成固体的状态。
《凝态》的部首是冫(水冰),由冫和态两个部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13。
《凝态》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字的发展。它的简化字形在简化字体中被采用,繁体字形为「凝態」。
在古代汉字中,「凝态」通常使用传统繁体字形「凝態」进行书写。
1. 高温下的金属会从液态变为凝态。
2. 冰的凝态使得水中的分子排列更加紧密。
3. 这个物质在不同温度下会呈现不同的凝态。
凝固、凝聚、凝视、凝重、凝结
凝固、凝聚、凝视、凝重、凝结
熔化、液态、气态、融化、溶解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