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负讬的意思、负讬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负讬的解释

(1).抱持。《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 武皇 晏驾,寄深负图” 唐 吕向 注:“负图者,负託帝图以朝百辟也。”参见“ 负图 ”。

(2).依凭,靠着。 元 虞集 《青云亭记》:“而负託城壁,出於人为,於奇胜为未足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负讬(fù tuō)是一个汉语复合词,由“负”和“讬”构成。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其核心含义为“承受他人的托付或期望,但未能完成”,隐含因能力不足或失信导致的结果。具体解析如下:

  1. 本义

    “负”指背负、承担,“讬”同“托”,表示委托、寄托。二字连用最早见于古代文献,如《后汉书·李固传》中“固负托之重”,指身负重大责任却难以实现。

  2. 引申义

    现代语境中,词义偏向贬义,强调“辜负他人信任”。例如:“他因私利负讬,致使项目失败”,即违背承诺或未尽责。

  3. 文学用法

    在古典文学中,“负讬”常与忠义主题关联。如清代《聊斋志异》中“臣不敢负讬”,体现对信义的重视。

参考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

“负讬”是一个较为罕见的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释:

  1. 抱持/承担托付
    根据《文选》注解(),该词指肩负重要责任或使命,如“负託帝图”即指承担帝王赋予的治国重任,带有政治托付的庄重色彩。

  2. 依靠/依凭
    元代虞集在《青云亭记》中描述“负託城壁”,意为借助城墙的防御功能,强调对具体事物的依赖或凭借()。

补充说明:

建议:如需深入考证,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专业古籍语料库,以获取更精准的文献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畚锸鞭缚璧晖兵兰柴颍朝饔夕飧城洫尘世淳笃畜生大司空打帐德耀牒目奉计丰钜赋给付身革道革军簋簠骨痨恨相见晚婚宦茭白浚齐客观唯心主义科任老玉米灵渠乱命率服木车木鹤内馈泡影跑竹马聘命皮肉悄悄话泣泪清和雀瓢曲奉三道搔摸砂囊少寝诗工树俗立化倘或铁锈顽俗危害魏魏五涂小讼消灾蟹匡谐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