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踏冰。喻危迫。 晋 葛洪 《抱朴子·勤求》:“戴霜蹈冰,连年随之。” 唐 骆宾王 《上衮州崔长史启》:“载尘听览,迫甚蹈冰。”
"蹈冰"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渊源的复合词,本义指足踏冰面行走的动作,后衍生出比喻义。根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该词最早见于《汉书·郊祀志》,原指冬季帝王祭祀时赤足履冰的仪式,象征虔诚与勇气。在现代汉语中,"蹈冰"多用于文学语境,既可描述实际踏冰行为,也可比喻承担风险或挑战困境,例如:"勘探队蹈冰涉险,穿越极地无人区"。
从构词法分析,"蹈"为动词,表踩踏、遵循之意,《说文解字》释为"践也";"冰"则指水凝结的晶体状态,二者组合构成偏正结构。该词属于书面语体,《现代汉语分类词典》将其归入"自然现象动词"类别,与"履霜""涉川"等词形成语义关联。
权威典籍中,《后汉书·西羌传》记载羌人"常以季秋为验,壮者试以蹈冰",显示古代少数民族的成年礼俗。唐代李华《吊古战场文》"积雪没胫,坚冰在须"的描写,虽未直用"蹈冰"一词,但生动呈现了冰上行军的场景,可作为理解该词历史语境的佐证。
“蹈冰”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内容详细解析:
“蹈冰”字面意为“踏冰”,比喻处于危险或紧迫的境地,带有强烈的警示意味。例如:“戴霜蹈冰”形容在严寒中艰难前行,隐喻面临巨大压力或危机。
晋代葛洪《抱朴子·勤求》
“戴霜蹈冰,连年随之。”
此句通过“踏冰”的意象,表现追求目标时的艰辛与危险。
唐代骆宾王《上衮州崔长史启》
“载尘听览,迫甚蹈冰。”
以“蹈冰”形容处境危迫,凸显紧迫感。
“蹈冰”通过具象的“踏冰”动作,抽象地表达对危机的感知,常见于古籍和诗词中,需结合语境理解其比喻意义。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抱朴子》《骆宾王文集》等文献。
焙人不腾腾澄别弛备持养触迕簇集导盲器點白缝织分散染料孤斟红铅花棵护场徦尔教服假推金钩子进给赍志以没军鞞举世闻名狂率漏言纶命孟光描花模则浓缩排兵布阵判滞攀追品骨破军杀将千思万虑轻俗寒瘦秋赋蝤蛴汽舟胊忍深壁固垒时价食无鱼损公肥私琐服填海蹄踣望帝啼鹃顽玩兀底律污镘显称香轮宝骑香杖献进县赏孝悌力田狎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