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lasses are over] 〈方〉∶放学
今天散学很早
放学。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府职掌纪略》:“读书官人,有年少贪睡者,散学时,人叫不起,遂锁在内。”《红楼梦》第八四回:“你今儿怎么这早晚才散学?”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上许多课仍然不放下那一本大书》:“学校既然不必按时上课,其余的时间我们还得想几件事情来消磨,到下午三点才能散学。”
私塾。《儿女英雄传》第三七回:“便是家里有个孩子,从散学里下了学,也得朝着佛爷作那个揖。”指私立学校。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三:“他们租了一间租界外的旧公馆在开散学。”
“散学”一词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需结合语境区分:
放学(方言用法) 指学校结束一天的教学活动,学生离校回家。此含义在古籍和现代文学中均有体现:
零散学习(引申含义) 指缺乏系统性的学习方式,常见于教育相关讨论中。例如:
注意:方言中“放学”为最常用含义,而“零散学习”多为引申义或特定语境下的比喻用法。需根据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避免混淆。
《散学》是一个汉语词汇,含义是指私下进行学习或教育,不在正式学校或机构进行的学习活动。
《散学》的部首是攴(pū),笔画数为12画。
《散学》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古代的教育体系主要以书院为主,有一些学生没有机会进入正式的书院,就通过私下的学习来获取知识,这就形成了散学的概念。
《散学》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散學」。
古时候的《散学》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使用的是古代汉字的形式。具体写法如下:
散:⿰宀又工 局(jiú)
学:⿰子爻 尢(wāng)
1. 他没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只能通过散学来学习。
2. 散学虽然没有明确的课程安排,但通过自主学习也能获得丰富的知识。
1. 散文:指以平实自然的语言,通过描写生活、抒发感情等方式进行写作的文学形式。
2. 散步:指在户外自由地行走、放松身心。
自学、私塾、家教
正规学校、正式教育、集中学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