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毛公鼎的意思、毛公鼎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毛公鼎的解释

西周 晚期 宣王 时的青铜器。 清 道光 末在 陕西省 岐山县 出土。完好无损。铭文三十二行,连重文共四百九十七字。为传世青铜器最长的铭文。此器现藏我国 台湾省 。参阅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毛公鼎是中国西周晚期青铜礼器中的重器,其名称源于器主“毛公”之名,属鼎类青铜器的典型代表。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解析其详细含义:


一、基本定义与器形特征

毛公鼎特指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8—前782年)铸造的青铜鼎,因内壁铸有铭文记载周王册命重臣毛公之事而得名。其形制为:


二、铭文内容与历史价值

毛公鼎核心价值在于其内壁铸刻的499字铭文(现存最长青铜器铭文),内容可分为三部分:

  1. 历史背景:周宣王追溯文武二王开国盛况,感叹时局动荡;
  2. 册命文书:宣王任命毛公治理朝政,赋予军事、律法及人事任免权;
  3. 训诫与赏赐:周王告诫毛公勤政恤民,并赏赐车马、服饰等物。

    此铭文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册命仪式及金文书法的关键实证,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郭沫若语)。


三、出土与流传

毛公鼎于清道光末年(1850年前后)出土于陕西岐山县董家村,后经金石学家陈介祺收藏。民国时期辗转于叶恭绰、陈咏仁等人之手,1948年迁至台湾,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来源:《殷周金文集成》编号02841;台北故宫博物院官网藏品档案)。


四、学术地位与文化意义

在汉语词典释义中,毛公鼎被定义为:

西周金文典范:其铭文布局工整,笔法圆劲,为金文书法“篆引”笔法成熟期代表(《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一级文物: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国家文物局2002年名录);

历史文献载体:铭文内容与《诗经》《尚书》互证,深化对西周“宣王中兴”史实的理解(来源:白川静《金文通释》)。


参考文献

  1. 台北故宫博物院. 《毛公鼎》藏品数据. 链接
  2.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殷周金文集成》. 中华书局, 2007.
  3. 郭沫若. 《两周金文辞大系图录考释》. 科学出版社, 1957.
  4. 马承源. 《商周青铜器铭文选》. 文物出版社, 1988.

网络扩展解释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献价值。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1. 基本概况
    毛公鼎铸造于西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因制作者毛公而得名。其高53.8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沿饰有重环纹,造型古朴端庄,是青铜器工艺的典范。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2. 铭文与历史意义
    鼎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7字(部分记载为499字),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篇。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诰诫与赏赐,内容涉及周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的决心,以及毛公被委以治国重任的过程。这段文字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册命仪式提供了珍贵史料,被郭沫若评价为“抵得一篇《尚书》”。

  3. 文化与艺术价值

    • 书法价值:铭文以金文书写,字体结构严谨,线条浑厚,被誉为“篆书之宗”,清代学者李瑞清甚至认为“学书不学毛公鼎,犹儒生不读《尚书》”。
    • 工艺特征:鼎身纹饰简洁,仅以重环纹和弦纹装饰,体现了西周晚期青铜器摆脱神秘色彩、转向朴素的风格演变。
  4. 发现与流传
    毛公鼎自出土后历经多位藏家辗转,抗战期间险遭日军劫掠,最终由上海富商陈永仁捐献国民政府,后迁至台湾。其流传过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文物的命运波折。

毛公鼎不仅是一件青铜重器,更是承载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长篇铭文填补了文献空白,艺术风格标志着青铜器发展的新阶段,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另两件为大盂鼎、大克鼎)。

别人正在浏览...

暗室欺心扳缯爆弹坌工飙扬不厌其烦彻朗城下之辱陈师鞠旅垂帘疵下慈佑摧落邓世昌电迈第二性征斗斛之禄多佛尔海峡房东方枘圆凿風條扶踈犷族官契瞶眩裹足布旱作好古劾奏黄绀绀华容建明搅杂精铜惊枕冷澁李代桃僵临期榴锦隆景鲁笨沦胥禡祭秘府目连凝碧宁野盘龙癖棋陆庆诞清水球状元散布桑蛾事极实致手法为鬼为蜮幄次闲歇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