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周 晚期 宣王 时的青铜器。 清 道光 末在 陕西省 岐山县 出土。完好无损。铭文三十二行,连重文共四百九十七字。为传世青铜器最长的铭文。此器现藏我国 台湾省 。参阅 郭沫若 《“毛公鼎”之年代》。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的一件重要青铜器,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文献价值。以下是综合多来源信息的详细解释:
基本概况
毛公鼎铸造于西周宣王时期(约公元前828-前782年),因制作者毛公而得名。其高53.8厘米,口径47厘米,重34.7公斤,口沿饰有重环纹,造型古朴端庄,是青铜器工艺的典范。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出土于陕西岐山,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铭文与历史意义
鼎内铸有铭文32行,共计497字(部分记载为499字),是现存青铜器中铭文最长的一篇。铭文记载了周宣王对毛公的诰诫与赏赐,内容涉及周王励精图治、整顿朝政的决心,以及毛公被委以治国重任的过程。这段文字为研究西周政治制度、册命仪式提供了珍贵史料,被郭沫若评价为“抵得一篇《尚书》”。
文化与艺术价值
发现与流传
毛公鼎自出土后历经多位藏家辗转,抗战期间险遭日军劫掠,最终由上海富商陈永仁捐献国民政府,后迁至台湾。其流传过程也反映了近代中国文物的命运波折。
毛公鼎不仅是一件青铜重器,更是承载西周政治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长篇铭文填补了文献空白,艺术风格标志着青铜器发展的新阶段,被誉为“海内三宝”之一(另两件为大盂鼎、大克鼎)。
《毛公鼎》是指一种古代 bronzeware(青铜器),它是用于祭祀和贮存食物的重要礼器。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它被视为一种神圣的象征,被用于重要的宗教仪式和宴会。
《毛公鼎》的部首是毛,它的拼音是máo。它的笔画数分别为10画(毛)、4画(公)、8画(鼎)。
《毛公鼎》的来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商朝时期(公元前1600年至公元前1046年)。毛公鼎最早出现在殷墟,也就是今天的河南郑州。它是用青铜铸造,外表刻有各种精美的纹饰,代表着当时的社会地位和文化价值。
《毛公鼎》的繁体字为「毛公鼎」。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我们可以看到《毛公鼎》这个词的字形有所不同。例如,「毛」的古代写法为「毛」,「公」的古代写法为「工」,「鼎」的古代写法为「鼎」。
1. 他从博物馆里看到了宋代的毛公鼎,感叹古人的智慧与艺术造诣。
2. 这个毛公鼎是我们家族世代相传的宝物,代表着我们家族的荣耀与传承。
1. 毛细血管
2. 公道
3. 鼎盛
1. 青铜鼎
2. 礼器
3. 皇家鼎器
1. 破碎
2. 遗失
3. 腐朽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