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教谓金箓乃三清所降,故称。箓,金箓,天帝诏书。 唐 戎昱 《送吉州阎使君入道》诗之一:“受传三籙备,起坐五云随。” 前蜀 杜光庭 《中元众修金箓斋词》:“九宫符命,即为迁神;三籙洪恩,俱令济苦。”参见“ 三清 ”。
三籙是道教文化中的核心概念,特指三种具有宗教职能的符籙文书,主要用于记载神祇名讳、法术咒诀及修行仪轨。其内涵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符籙分类体系
三籙具体指「天籙」「地籙」「人籙」三类。据《云笈七签》记载,天籙主司星辰运转与天界神职,地籙掌管山川地祇与幽冥之事,人籙则用于道士授箓仪式,确立其宗教身份与修行阶位。这一分类体现了道教「天地人三才」的宇宙观。
宗教功能属性
在道教实践中,三籙具有驱邪禳灾、通神达真的作用。例如《正一修真略仪》提到,授受天籙可召遣天兵护卫,地籙能调遣土地神灵,人籙则包含戒律与存思法门,构成道士修行的法脉凭证。
文化符号意义
三籙的符文结构融合了古篆、星图与卦象,如《三洞神符记》所述,其笔画转折处对应二十八宿方位,墨迹朱砂的使用象征阴阳二气的交汇。这类符籙不仅是宗教器物,更是研究中国古代神秘文字与宇宙认知模型的重要载体。
目前关于三籙的研究可参考道藏典籍《灵宝领教济度金书》《上清三洞五雷文籙》等原始文献,相关释义亦收录于《中华道教大辞典》(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
“三籙”是道教术语,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道教中由三清(道教最高神:玉清、上清、太清)所降的金箓。其中“籙”即金箓,是天帝的诏书或符命,象征神授的权威与仪典依据。
补充说明
需注意,此词属宗教专有名词,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道教典籍或相关文献。
隘局白檀伴偶崩霣宾接邠土博辩不终朝不足取参觇吃不上持法冲高酢酨迭踵顿轭独秀薾敝佛图覆国刚硬更长梦短合族篁筱狐狸精建疵监吏九息急卒老奸连花链环令威蔺石林下风范立锥之地论请庙宇陌目女皇品竹调弦裒録迫狭普门千古絶调倾目曲泉肉茸茸纱线神嚎鬼哭实名制諟谕摅武四畿唐体未卜先知武把子无忧扇涎滑弦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