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见“ 九距 ”。
“九拒”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以下为详细解释:
“九拒”是“九距”的异体写法,意为多次抵抗。其中“九”表示多次或频繁,“拒/距”指抵抗、抵御。
军事防御场景
出自《墨子·公输》:“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描述墨子与公输盘模拟攻防战,墨子通过九次防御手段成功抵御对方的进攻策略。
历史文献应用
《旧唐书·李密传》中记载段达等人“徒设九拒之谋”,借“九拒”形容军事上的多次抵抗行动。
部分现代词典(如)将其解释为成语,表示极其坚决地拒绝,强调态度毫不妥协。例如:“他对不合理的要求采取九拒态度。”但这一用法在古籍中未发现直接依据,可能是现代引申义。
注:以上解释综合参考了《墨子》《旧唐书》等古籍用例及权威词典释义。
九拒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不肯接受、拒绝。它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或者一种态度,表示拒绝接受某种提议、建议或是拒绝承担某项任务等。
九拒的部首是乙,它属于"两点水"类的字。九拒一共有9个笔画。
九拒的来源比较明确。最早出现在《尔雅·释言》一书中,释义为“不肯受也”。这个词在古代并不常用,较为生僻。
九拒的繁体字为「九拒」,并没有其他繁体形式。
九拒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为「九拒」,与现代写法相同。
1. 他对那个提议表示九拒。
2. 他九拒了我的帮助。
九拒没有常用的组词,因为它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词语。
九拒的近义词可以是拒绝、推辞、回绝。
九拒的反义词可以是接受、接纳、采纳。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