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麋肉制成的酱。《晏子春秋·杂上二三》:“今夫兰本,三年而成。湛之苦酒,则君子不近,庶人不佩,湛之麋醢,而贾匹马矣。非兰本美也,所湛然也。”
“麋醢”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搜索结果中的信息综合解释如下:
基础释义
“麋醢”指用麋鹿肉制成的肉酱。其中“麋”即麋鹿(古代常见动物,俗称“四不像”),“醢”本义为肉酱,后也引申为古代将人剁成肉酱的酷刑。
古籍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晏子春秋·杂上二三》:“湛之麋醢,而贾匹马矣。”此句通过对比说明,兰草原本普通,但用麋醢腌制后价值提升,比喻事物因所处环境不同而产生差异。
相关延伸
注意:由于当前可查证的权威资料有限,建议进一步参考《汉语大词典》《古代汉语词典》等专业辞书以获取更精准的释义。
麋醢(mí hái)是一个多义词,有多种不同的解释和用法。我们来看一下它的拆分、来源、繁体、古代写法,以及一些例句。
首先,麋醢的部首是鹿(lù)字旁,表示与鹿相关的含义。它的总笔画数是27画。
麋醢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的《麻衣》一诗中,用来描述猎人为了祭天而猎取的祭品。由于字形相似,许多繁体字将原本的“鹿”字换成了“麟”字,所以在繁体字中,麋醢有时也写作“麟醢”。
在古代汉字中,麋醢的写法有所不同。在《说文解字》中,麋醢的写法为“鹿事”。在《字卡补》一书中,麋醢的写法为“酒肉”,表示以酒肉搭配祭祀的食品。
以下是一些使用麋醢的例句:
麋醢可以与其他词组合成不同的词语,例如:“麋醢佳肴”、“麋醢祭品”等。近义词包括“祭品”、“祭酒”等,反义词则没有明确的对应词汇。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