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丘壑的意思、丘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丘壑的解释

(1).山陵和溪谷。 宋 王安石 《九井》诗:“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

(2).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清 方文 《庐山诗·白鹤观》:“时时过 江 来, 庐山 访丘壑。”

(3).乡村;幽僻之地。《北史·魏收传》:“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 宋 苏轼 《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臣多难早衰,无心进取,得归丘壑以养餘年,其甘如薺。” 明 梁辰鱼 《浣纱记·游春》:“你既无婚,我亦未娶。即图同居丘壑,以结姻盟。”

(4).谓隐逸。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昔余游京华,未尝废丘壑。” 金 王若虚 《茅先生道院记》:“予世之散人也,才能无取于人,而功名不切于己,虽寄跡市朝,而丘壑之念未尝一日忘。” 清 方文 《访林青仲兄弟》诗之二:“丘壑本繇性,渔樵岂为名。”

(5).喻困境。 宋 范仲淹 《进故朱寀所撰春秋文字及乞推恩与弟寘状》:“伏望圣慈,特霑一命……使其幼孤,不堕丘壑,亦天地之造也。”

(6).喻深远的意境。 宋 黄庭坚 《题子瞻枯木》诗:“胸中元自有丘壑,故作老木蟠风霜。”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世祖御笔》:“上以武功定天下,万几之餘,游艺翰墨,时以奎藻颁赐部院大臣,而胸中丘壑又有 荆 、 关 、 倪 、 黄 辈所不到者。” 清 沉复 《浮生六记·浪游记快》:“而观其或亭或臺,或墙或石,或竹或树,半隐半露间,使游人不觉其触目;此非胸有丘壑者断难下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丘壑一词在汉语中具有双重内涵,既指自然景观,又承载深厚的文化意境,以下从权威词典及学术角度分层次阐释:


一、本义:自然地貌特征

指山陵与溪谷构成的天然地形,强调山水交错、高低起伏的景观形态。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定义:“丘壑:山和溪谷,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

《辞海》(第七版) 补充:“丘,土山;壑,深沟。合指山水幽深之境。”

例证:谢灵运《山居赋》“抗北顶以葺馆,瞰南峰以启轩。罗曾崖于户里,列镜澜于窗前”即描绘丘壑之景 。


二、引申义:艺术与人生境界

  1. 艺术构图中的意境

    中国书画、园林布局讲究“胸有丘壑”,指通过虚实、疏密营造深远空间感。清代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强调:“作画须得丘壑之助,方能气象万千。”

    例析:宋代山水画中“高远、深远、平远”构图法则,正是丘壑美学的实践。

  2. 胸怀与隐逸精神的象征

    引申为超然物外的人生境界。《晋书·谢鲲传》载:“一丘一壑,自谓过之”,以丘壑喻淡泊名利之心。

    学者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丘壑之志,实为士人寄情自然、涵养心性的哲学表达。”


三、权威文献佐证


结语

“丘壑”从地理名词升华为文化符号,既是中国自然美学的核心载体,亦承载着士大夫的精神追求。其双重意涵在历代文学、艺术中反复印证,成为理解传统审美与哲学的重要切入点。

网络扩展解释

“丘壑”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iū hè,其含义丰富且具有文学色彩。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1. 自然地理意义
    指山陵与溪谷,泛指山水幽美的地方。例如:

    • “庐山访丘壑”(清·方文《庐山诗·白鹤观》)。
    • “山川在理有崩竭,丘壑自古相盈虚”(宋·王安石《九井》)。
  2. 人文与生活意义
    可代指乡村、家乡或幽僻之地,常用于表达归隐之意。例如:

    • “得归丘壑,以养余年”(苏轼《乞罢学士除闲慢差遣札子》)。

二、引申义

  1. 隐逸情怀
    象征隐士的居所或隐逸生活。例如:

    • “不养望于丘壑,不待价于城市”(《北史·魏收传》)。
  2. 艺术与意境
    比喻深远的意境或胸怀,如“胸有丘壑”形容人见识广博、思虑深远。例如:

    • “心中有丘壑,眉间显山河”(叶圣陶《苏州园林》)。

三、常见用法


“丘壑”既是自然地理的具象表达,也是精神境界的抽象象征,体现了汉语词汇在自然与人文之间的巧妙联结。如需更深入探讨,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权威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备悉称惬赤道侈口醇酿打光棍调法敌偶防线封豨脩蛇抚绥光出律鬼刻神劖柧棱槐黄皇极门话匣子篲箒胡吣检踏较固夹墙家鸭疾捷极貌鸠妇俊马局足匟床擽扑练要柳庄翁末屑怒放凭空捏造牵漫乞告起鼓顷心青崖荣冀软靠茹薇剩汤腊水首功庶襚死且不朽送往事居谭宴庭圃蓪草外朗王师未了公案武军五言长城夏箭乡途陷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