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入赀的意思、入赀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入赀的解释

纳钱财以赎罪或取得官爵功名。 南朝 梁武帝 《更开赎刑诏》:“ 尧 舜 以来,便开赎刑,中年依古,许罪身入貲。”《新五代史·南平世家·高季兴》:“ 季兴 少为 汴州 富人 李让 家僮。 梁太祖 初镇 宣武 , 让 以入貲得幸,养为子,易其姓名曰 朱友让 。”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科场·纳粟民生高第》:“惟 成化 丙午, 罗文肃 累试有司不録,遂以俊秀入貲,举 顺天 解元,次年登进士,为遮常。” 明 谢肇淛 《五杂俎·事部三》:“ 汉 卜式 、 司马相如 皆入貲为郎,则知古者鬻爵之制,其来已久。”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入赀是古代汉语中的制度性用语,指通过缴纳财物获取官职或功名资格的行为,亦称“纳赀”“捐纳”。其核心含义包括两方面:

  1. 财物缴纳:指个人或家族向官府缴纳一定数额的金钱、粮食或其他物资。《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为“纳财以得官爵”,强调财物与官职的交换关系。
  2. 资格获取:入赀是汉代至清代选拔官吏的补充途径,常用于国库空虚时募集资金。例如《史记·平准书》载“入物者补官,出货者除罪”,说明其作为非科举入仕的特殊方式。

历史背景:入赀制度在汉代已形成体系,至明清时期更为规范。据《汉书·食货志》记载,汉景帝时因边郡粮草不足,允许百姓“入粟县官”以换爵位或免罪。唐代后逐渐演变为科举制的补充,但长期被视为“异途”出身。

文献例证:

相关概念:与“荫补”“科举”并列,入赀属于古代官僚选拔中的“财选”范畴,但其社会评价较低,被认为“非正途”。现代研究中,学者多从经济史角度分析其财政功能及社会影响。

网络扩展解释

“入赀”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以下是综合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拼音为rù zī,指通过缴纳钱财来赎罪或获取官爵、功名。这一制度在古代常见于捐官、赎刑等场景,例如《史记》中提到的“入粟补官”即属此类。

二、词义辨析

  1. 赀的字义
    “赀”指财物,与“资”通假,如《汉书·景帝纪》中“今赀算十以上乃得宦”,强调以财产作为交易条件。
  2. 与婚姻义的混淆
    部分资料(如)误将“入赀”与女子出嫁相关联,可能因字形或方言导致的讹传。实际上,“入赀”无婚姻相关含义,正确发音为zī而非“sòng”。

三、历史背景

此制度始于秦汉,兴盛于明清。例如清代“捐纳”允许民众通过捐银获得监生资格,本质是“入赀”的延续,反映了古代社会阶层流动的特殊途径。


建议在古籍阅读时结合上下文判断具体含义,若涉及学术研究可参考《中国古代官僚制度》《汉律疏议》等文献进一步考证。

别人正在浏览...

罢弊板户笔尖不法不欺屋漏残苛场次畅快捵入躇蹈粗野岱祠道谋低垂鼎铛玉石定理盯视杜主耳音繁絮峯巘负苞枸棘灌鬯寒关涸冻合法权益胡咯咯灰管会解火漆豭貜间见层出锦书金枝玉叶稽质局蠼客贩口直哐啷林岑露立暮子能见度逆袭帔肩敲诗启奠情寃穷研秋汛绒绣神社说部索客坦白未名社香侣谢告谢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