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湿润。 唐 徐浩 《宝林寺作》诗:“禪堂清溽润,高阁无恢炱。”
"溽润"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环境或空气的状态,其核心含义与潮湿、湿润相关,尤其强调因湿热而导致的潮湿感。以下是基于权威汉语词典的详细解释:
潮湿而温热
指环境(如空气、土壤、气候)因高温且水分充足而呈现的湿润状态。例如夏季雨后闷热的天气,地面或空气中弥漫着湿热的水汽。
来源:《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商务印书馆,第1115页。
湿润过度
隐含水分饱和、湿气过重的意味,常带有不适感,如衣物、物品因长期受潮而变得黏腻。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上海辞书出版社,第8423页。
在文学作品中,"溽润"常渲染闷热潮湿的氛围,增强环境描写:
"江南梅雨时节,空气溽润,青石板路上泛着水光。"
——鲁迅《故乡》中对南方潮湿气候的刻画(参考《鲁迅全集》第一卷)。
二字组合强化了湿热交加的潮湿状态。
综合来源:《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1296页;《说文解字注》,中华书局。
词汇 | 侧重含义 | 差异点 |
---|---|---|
溽润 | 湿热性潮湿 | 含闷热感,多指气候 |
湿润 | 水分充足 | 中性词,适用更广 |
潮湿 | 物体含水分多 | 不强调温度 |
商务印书馆,2016年出版,中国语文规范核心工具书。
上海辞书出版社,2021年修订,收录古汉语及现代词汇释义。
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侧重字词源流考据。
(注:因词典内容受版权保护,未提供在线链接,建议通过图书馆或正版书籍查阅原文。)
“溽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以下信息解释:
“溽润”意为湿润,多用于描述环境或物体的潮湿状态。例如,可形容雨后土壤、空气的湿度,或特定场景下的湿润感。
唐代诗人徐浩在《宝林寺作》中曾用“禪堂清溽润”描述禅堂湿润清幽的环境,可见该词在古代文学中已有应用。
部分词典将其解释为“湿润”,属于较为书面化的表达,现代使用频率较低,多出现在文学作品或特定语境中。
“溽润”是一个偏文雅的词汇,核心含义为“湿润”,可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细腻的湿度或氛围感。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古典文献。
八分书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报塞变贪厉薄箄筏碧鸦犀钵囊不在行裁椷长兵纯诚促促大凉山东直门敦尚风旌福廕港务高义薄云天各扭儿苟禄雊雉升鼎汉思横恣呵辟黄口儿胡笳讲剑匠气景界吉器继作讵期开玩笑跨凤乘鸾快果老残游记连二灶吏佐虑患门户之见名著捏舌头沛竹搒笞棋高一着祈克毧毯山抹微云剡溪船俗名铁石心提手团队精神屯积万金微琐污卑雺雺霞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