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肉身的意思、肉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肉身的解釋

[body] 佛教術語。指肉體

耶稣基督肉身走在人們中間

詳細解釋

(1).佛教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幻身。《楞嚴經》卷八:“是清浄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元 方回 《雜書》詩之四:“自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

(2).泛指肉體。《紅樓夢》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脫胎去的。”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

(3).僧道死後,将其屍體經過處理,塗以金漆,以資供奉,亦稱“ 肉身 ”。 清 陸次雲 《湖壖雜記·法相寺》:“ 武林 仙佛之肉身有二:一 丁野鶴 ,一 長耳和尚 也。”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肉身"的漢語詞典釋義與解析

一、基礎釋義(物質軀體)

指人或動物的血肉之軀,即生理意義上的身體。

來源:

二、宗教文化釋義(佛教術語)

在佛教語境中特指修行者未解脫的凡俗之體,與“法身”相對,強調肉體受生老病死束縛。

來源:

三、現代引申義

當代語境可延伸為對現實存在的具象化表達,例如:

“科技再發達,人類的感知仍依賴肉身。”

來源:

權威參考依據:

  1. 《漢語大詞典》(商務印書館)
  2. 《現代漢語詞典》(第7版,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編)
  3. 《佛學大辭典》(文物出版社)
  4. 丁福保《佛學精要辭典》(上海書店出版社)
  5. 《語言研究》期刊論文(2023年第2期)

網絡擴展解釋

“肉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多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歸納為:

一、佛教術語中的核心概念

  1. 四大和合的幻身:佛教認為肉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暫時聚合而成,本質是無常、虛幻的軀體。例如《楞嚴經》提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強調其物質性與局限性。
  2. 修行載體:佛教雖視肉身為幻,但也承認其作為修行工具的價值,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羅漢讓玄奘坐沉香座,暗示凡俗肉身需借助外力提升。

二、泛指普通肉體

  1. 物質身體:廣義指人類或生物的自然生理軀體,如《紅樓夢》中“肉身去的”與“脫胎去的”對比,體現對肉體存在的認知。
  2. 文學表達:常被用于強調現實體驗,如夏曾佑《小說原理》提到“肉身之實事”與“空談”的對立,突顯具象化表達。

三、宗教文化中的特殊形态

部分佛教、道教傳統中,高僧或道士圓寂後,經防腐處理并塗以金漆供奉,此類軀體被稱為“肉身”,如杭州法相寺的長耳和尚金身。


該詞既可指宗教哲學中無常的幻身,也涵蓋日常語境下的物質軀體,在特定宗教儀式中還衍生出“不朽金身”的文化意象。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四大”理論或肉身成佛案例,可查閱《楞嚴經》或相關寺院記載。

别人正在浏覽...

播藝澄靜持樞淳意慈雲殂喪道煩惱點鬼火東臯蛾黛返樸歸真鳳翥龍骧扶犂手骭毛姽婳過惡後生可畏胡底悔吝鹘入鴉群講文張字加人借裝棘門禁額敬上愛下究達酒飯絶育狙害跼足開興科戒淚妝燎鑪鄰竝溜腿隆坻曼殊毛犢慕豔噴勃貧丁佥小青壁球璜塞曲涉閲虱多不癢石薪守制手燭斯高陶匠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屋漏五指先登縣役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