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肉身的意思、肉身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肉身的解釋

[body] 佛教術語。指肉體

耶稣基督肉身走在人們中間

詳細解釋

(1).佛教稱地、水、火、風“四大”和合的幻身。《楞嚴經》卷八:“是清浄人,修三摩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 元 方回 《雜書》詩之四:“自恨肉身無報答,日常飽飯夜安眠。”

(2).泛指肉體。《紅樓夢》第一○四回:“大凡成仙的人,或是肉身去的,或是脫胎去的。” 夏曾佑 《小說原理》:“人所樂者,肉身之實事,而非樂此縹渺之空談也。”

(3).僧道死後,将其屍體經過處理,塗以金漆,以資供奉,亦稱“ 肉身 ”。 清 陸次雲 《湖壖雜記·法相寺》:“ 武林 仙佛之肉身有二:一 丁野鶴 ,一 長耳和尚 也。”

詞語分解

網絡擴展解釋

“肉身”一詞在不同語境中有以下多層含義,綜合多個權威來源可歸納為:

一、佛教術語中的核心概念

  1. 四大和合的幻身:佛教認為肉身由地、水、火、風“四大”元素暫時聚合而成,本質是無常、虛幻的軀體。例如《楞嚴經》提到“父母肉身,不須天眼,自然觀見十方世界”,強調其物質性與局限性。
  2. 修行載體:佛教雖視肉身為幻,但也承認其作為修行工具的價值,如《大唐三藏取經詩話》中羅漢讓玄奘坐沉香座,暗示凡俗肉身需借助外力提升。

二、泛指普通肉體

  1. 物質身體:廣義指人類或生物的自然生理軀體,如《紅樓夢》中“肉身去的”與“脫胎去的”對比,體現對肉體存在的認知。
  2. 文學表達:常被用于強調現實體驗,如夏曾佑《小說原理》提到“肉身之實事”與“空談”的對立,突顯具象化表達。

三、宗教文化中的特殊形态

部分佛教、道教傳統中,高僧或道士圓寂後,經防腐處理并塗以金漆供奉,此類軀體被稱為“肉身”,如杭州法相寺的長耳和尚金身。


該詞既可指宗教哲學中無常的幻身,也涵蓋日常語境下的物質軀體,在特定宗教儀式中還衍生出“不朽金身”的文化意象。若需進一步探究佛教“四大”理論或肉身成佛案例,可查閱《楞嚴經》或相關寺院記載。

網絡擴展解釋二

肉身

肉身是一個漢字詞語,常用于佛教語境中,表示指人的身體。具體解釋如下:

拆分部首和筆畫:肉身的拆分部首為⺼(月字旁),總共有6個筆畫。

來源:“肉身”一詞最早出現在佛教經典中,用來指代人類的軀體,與精神和靈魂相對應。佛教認為,肉身隻是世間臨時的存在,唯有超脫塵世,修行超越肉身的束縛,才能得到解脫。

繁體:肉身的繁體字為「⾁身」,其中的「⾁」為繁體字的月字旁。

古時候漢字寫法:在古代漢字中,「肉身」有時會寫作「⾁⾖」,其中的「⾖」為古代的分字形,表示人體前面的輪廓。

例句:他修行多年,終于放下了對肉身的執念。

組詞:肉身可以與其他詞語搭配形成新的詞語,如:“肉身凡胎”、“肉身陪葬”等。

近義詞:肉體、軀體、身體。

反義詞:心靈、靈魂、精神。

别人正在浏覽...

【别人正在浏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