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比喻留恋女色,迷不知返。 唐 李冶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诗:“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参见“ 阮郎 ”。
(2). 唐 教坊曲名。以 唐 女道士 李冶 诗有“莫学 阮郎 迷”句得名。 唐 崔令钦 《教坊记·曲名》:“《阮郎迷》、《牧羊怨》。” 任半塘 笺注:“此调託于神仙故事,乃道家之曲……女冠 李冶 《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云:‘妾梦经 吴苑 ,君行到 剡溪 。归来重相访,莫学 阮郎 迷’,亦可证。 五代 调中尚存《阮郎归》,可能创始时先‘归’后‘迷’,为故事之两段情节,两曲皆戏曲也。”
"阮郎迷"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文学典故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男子因美色或情感陷入痴迷状态。该词源于南朝刘义庆《幽明录》记载的"刘阮遇仙"传说:东汉永平年间,剡县青年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采药,遇两位仙女并结为夫妻。半年后思乡归家,发现已过七世,复寻仙境不得,后世遂以"阮郎迷"喻指对美好事物或情感的执着追寻。
《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条,释义为"比喻留恋女色,迷不知返",突显其蕴含的浪漫主义色彩与警世意味。唐宋诗词中常见此典,如李商隐《无题》"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即以刘阮故事抒发求而不得的怅惘。
在现代汉语使用中,"阮郎迷"多用于文学评论或文化研究领域,形容对理想境界的沉迷追求。例如《中国文学典故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将其列为经典爱情意象,指出该典故"构筑了中国文人理想与现实冲突的永恒母题"。
“阮郎迷”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两层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比喻留恋女色,迷不知返
源自东汉刘晨、阮肇入天台山遇仙女的典故()。传说二人遇仙女后乐而忘返,后人以“阮郎迷”形容男子沉溺于男女之情,难以自拔。唐代女道士李冶在《送阎二十六赴剡县》中写道:“归来重相访,莫学阮郎迷”,劝诫友人勿因美色迷失()。
唐代教坊曲名
因李冶诗句“莫学阮郎迷”得名,属道家题材乐曲。据考证,该曲与五代词牌《阮郎归》可能为同一故事的不同篇章,前者侧重“迷”,后者侧重“归”()。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查阅《汉语大词典》或唐代教坊乐相关史料。
百分比保捷备防草坂查铺成开皆大吉,闭破莫商量池绋抽条船到桥头自会直聪识翠粒当离道韵多样性藩伯放退方闻科饭量烦恼海盖头杠夫高畅宫庸絓眼红黑帽灰埃胡拉扯火烟孑立稽诟靖长官巾絮剧乐烂开流览没官面谈靡皇内材餪女千瓦俏头清言嵚崎历落杀缝梢马舌辨升荣世吏受众殊甚四愁诗天人之分剔股狪狪投体伟秀违质下晡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