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柔和美善。《诗·大雅·烝民》:“ 仲山甫 之德,柔嘉维则。” 孔颖达 疏:“柔和而美善。” 唐 陆贽 《册淑妃王氏为皇后文》:“柔嘉自持,喜愠莫见。”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彼 孔光 、 胡广 、 公孙弘 ,何尝不柔嘉而令色仪乎?”
(2).指温和善良的人。 汉 蔡邕 《汉太尉杨公碑》:“天降纯嘏,篤生柔嘉。”
(3).指美味、美食。《国语·周语中》:“无亦择其柔嘉,选其馨香,洁其酒醴,品其百籩。” 韦昭 注:“柔,脆;嘉,美。”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茹柔嘉之旨脃,则忧敬授之失时。” 宋 黄庭坚 《明叔知县和示过家上冢二篇复次韵》之二:“柔嘉无牛羊,保身以为供。”
柔嘉是汉语中一个典雅的古语词汇,其含义可从字源、本义及文化内涵三个层面解析:
“柔”
本义指草木初生柔软的状态,《说文解字》释为“木曲直也”,引申为温和、顺从、安抚。《汉语大词典》明确其核心为“柔和温顺”,如《诗经·大雅·烝民》中“柔则茹之”即体现此意。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注本),卷六上。
“嘉”
本义为美好、赞许,《尔雅·释诂》载“嘉,美也”。《古代汉语词典》例举其常用于称颂德行或事物,如《诗经·豳风·东山》“其新孔嘉”即赞美新事物之善。
来源:《尔雅注疏》(阮元校刻本),卷上。
“柔嘉”合成义
二字组合强调“温和而美好”的特质。《汉语大词典》定义为“柔和美善”,多形容人的品性温良端庄。例如《诗经·大雅·烝民》:“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 郑玄笺注:“嘉,美也。柔嘉之人,其德可为法则。”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第1123页。
品德象征
先秦文献中,“柔嘉”常与德行关联。《左传·僖公二十四年》以“柔嘉维则”赞君子内敛谦和之美德,体现儒家对“温柔敦厚”人格的推崇。
来源:《春秋左传正义》(孔颖达疏),卷十五。
女性气质典范
古代女性教育文献如《女诫》强调“柔嘉”为妇德核心,指女子性情温婉、言行得体。班昭释:“柔顺中正曰嘉”,成为传统女性审美的标准之一。
来源:《后汉书·列女传·曹世叔妻传》。
《诗经》
《大雅·抑》有“慎尔出话,敬尔威仪,无不柔嘉”,告诫言语需谨慎,仪态需庄重,以达至善境界。
来源:《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卷十八。
《礼记》
《礼器》篇云:“甘受和,白受采,忠信之人可与学礼……柔嘉维则”,以“柔嘉”喻人本性纯善方可承载礼教。
来源:《礼记正义》(郑玄注),卷二十三。
“柔嘉”作为承载儒家伦理的复合词,其核心义为“温婉良善”,既描述自然之柔美,更升华为人格修养的至高准则。其在经典中的高频出现,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
“柔嘉”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主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解释:
柔和美善
指性格或气质温和、善良且美好。此义项源自《诗经·大雅·烝民》中“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孔颖达疏注为“柔和而美善”。唐代陆贽在《册淑妃王氏为皇后文》中也用“柔嘉自持”形容品性修养。
指温和善良的人
用于代称具备柔和美善特质的人物。如汉代蔡邕《汉太尉杨公碑》中“天降纯嘏,篤生柔嘉”,即以“柔嘉”赞誉品德高尚者。
指美味或美食
古代文献中亦将“柔嘉”引申为佳肴,如《国语·周语中》提到“择其柔嘉,选其馨香”,韦昭注“柔”为脆嫩,“嘉”为鲜美。
作为人名时,“柔”象征温柔、柔顺,“嘉”则包含善、美、吉祥等含义,组合后寓意善良、乐观、品德高尚。名字整体给人以温婉雅致之感,常用于女性取名。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或名字案例,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完整内容。
爱迹包藏祸心惫坏标题秉持柴城常式厂休春声躭饮滴留扑端正藩王枫柳高烧歌黍冠篇诂经精舍骨路河鲀澒地轰发惠人火者拘板决价军慝举止大方困扰老狗醴泉铭立身緑毛仙七短八长乞寒胡凄遑期集所秋朔乳臭未干三庙尚古自擅构生财神厉世心熟艾水恠祀麴挑力头皮发麻僞涂伟誉五情橡栗小过年箫心剑态暇日下寨戏本懈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