簿状的意思、簿状的详细解释
簿状的解释
记载官吏身份、资历的簿册。《南史·王僧孺传》:“始 晋 太元 中,员外散骑侍郎 平阳 贾弼 篤好簿状,乃广集众家,大搜羣族,所撰十八州一百一十六郡,合七百一十二卷。” 明 丘濬 《<大学衍义>补·备规制·图籍之储》:“后世封建之制废,仕者无世官,无分地,然 魏 晋 以来,官有簿状,家有谱系,官之选举,必繇於簿状,家之婚姻,必繇於谱系。” 明 李东阳 《乐平乔氏族谱序》:“今簿状之见於官者,应试有卷,中式有録。”
词语分解
- 簿的解释 簿 ù 本子,册籍:簿册。簿记。簿籍。簿录。 古代称公文、案卷:对簿公堂。 古代的仪仗侍从:簿伍。卤簿(古代帝王、后妃、王公大臣外出时的仪仗队。次序排列严格并明文著之于簿籍)。 笏。 簿 ó 古同“
- 状的解释 状 (狀) à 形容,样子:状貌。奇形怪状。 情况,情形:状况。病状。现状。 叙述,描写:状语。状其事。写情状物。 旧时叙述事件的文辞:行状。诉状。供状。 特种格式的凭证:奖状。委任状。 笔画数:;
专业解析
"簿状"是汉语中的一个复合词,由"簿"和"状"两个单字组成,主要用于古代文献中,特指记录个人身份、履历或事件的官方文书档案。其具体含义可从以下角度阐释:
一、基本释义
- 簿:指登记事物的册籍、文书,如名册、账簿(《说文解字》:"簿,簿书也")。
- 状:指陈述事件或人物事迹的文件,如行状、诉状(《玉篇》:"状,书状也")。
- 复合义:"簿状"指古代官府记载个人身份、官职、履历的档案文书,相当于现代的人事档案或户籍记录(参考《汉语大词典》"簿状"词条)。
二、具体应用场景
- 官吏铨选:唐代科举和选官制度中,"簿状"是记录考生家世、资历的核心文件,吏部据此审核任职资格(《新唐书·选举志》:"凡选,……以三铨分其选,一曰尚书铨,二曰中铨,三曰东铨,皆以簿状核才实")。
- 户籍管理:地方官府通过"簿状"登记人口信息,如北魏实行均田制时,需依据户籍簿状分配土地(《魏书·食货志》:"诸民年及课则受田,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以簿状为准")。
三、历史演变与制度关联
唐代设有"甲库"机构,专职保管官员的簿状档案。据《唐六典·尚书吏部》载:"甲库令史掌天下甲历之名数",其中"甲历"即包含簿状文书,其内容涵盖官员的"出身、课绩、考解"等,是考核升迁的直接依据(参考严耕望《唐代甲库制度考》)。
四、现代延伸意义
现代汉语中"簿状"一词已罕用,但其概念可对应人事档案、学籍档案等系统性记录文件。研究古代制度时,该词常见于政治史、制度史领域,如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中多次引用"簿状"分析宋代铨选流程。
权威参考来源:
-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
- 《新唐书·选举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 《唐六典》(中华书局校注本)
- 严耕望《唐代甲库制度考》(《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 邓小南《宋代文官选任制度诸层面》(河北教育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簿状”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方面综合解释:
一、基本释义
簿状(拼音:bù zhuàng)指记载官吏身份、资历的官方簿册,主要用于记录官员的出身、职位变迁等信息。该词由“簿”(册籍、文书)和“状”(记录形态)组合而成,体现古代官僚体系中对人事档案的系统化管理。
二、历史背景与文献例证
- 起源:最早可追溯至晋代。《南史·王僧孺传》记载,晋太元年间官员贾弼曾广泛搜集家族资料,编撰十八州郡的簿状七百余卷,成为重要参考。
- 功能:簿状不仅是官员选拔的依据,也用于维护士族门阀制度,区分不同阶层的身份地位。
三、相关词汇与延伸
- 簿伐:指官员的功绩记录。
- 簿阀:与门第、家族背景相关的档案。
- 对簿公堂:源自“簿”的公文含义,指在官府核对文书或当庭质证。
四、现代理解误区
部分现代解释(如“形状像簿子”)属于引申或误读,需结合历史语境辨析。该词核心含义始终围绕古代官吏档案制度,未脱离文献记载的原始定义。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南史》《丘濬文集》等古籍,或查阅汉典等权威辞书。
别人正在浏览...
阿尔山温泉帮伙扳龙附凤保护色卑琐麃麃标金侧想椽桷風雷浮险腹议干舞高藐合江亭黄媪簧口椒焚桂折机变械饰解批兢怀鞠城俊杰廉悍可来跨踞夸诩喟然长叹拉卜楞寺莲岳龙禁尉乱葬岗子轮厂埋蛇脑髓弄戏欧褚謦谈钦若钦颐其实不然起灶屈蠖渠碗软饮料桑乾上翔深思熟虑沈下识荆水作说白道黑探水竿廷杖投梭望岳文旄无虑下层邪马台国徙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