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屈迹的意思、屈迹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屈迹的解释

见“ 屈迹 ”。


亦作“ 屈跡 ”。犹屈身。 南朝 梁 任昉 《宣德皇后令》:“﹝ 梁武 ﹞博通群籍而让齿乎一卷之师,劒气凌云而屈迹於万夫之下。” 唐 张读 《人虎传》:“ 徵 性疏逸,恃才倨傲,不能屈跡卑僚,尝鬱鬱不乐。”《新五代史·赵犨传》:“然 犨 阴识 太祖 必成大事,乃降心屈迹,为自託之计。” 金 王若虚 《王氏先茔之碑》:“未冠失怙,迫於家累,屈跡刀笔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屈迹”的汉语词典释义

屈迹(qū jì)是一个文言色彩较浓的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隐藏才能、降低身份行事,常形容贤者或能人因时势所迫而收敛锋芒、委身于低位或平凡之境。以下从词义、用法及来源角度详细解析:


一、基本释义

  1. 委身低就,收敛行迹

    指有才能者为环境所迫,不得不隐藏真实能力或身份,从事低于自身水平的职务或活动。

    例:《三国志·蜀志·杜微传》载诸葛亮劝杜微出仕:“以谓贤者当屈迹于庸主之朝乎?”

  2. 谦抑自守,不露锋芒

    强调主动或被动地保持低调,避免显露才华或身份,多见于描述隐士或贤者在乱世中的生存状态。

    例:唐代刘禹锡《谒柱山会禅师》诗:“屈迹归苦空,心期尽抛俗。”


二、词源与结构分析


三、权威文献佐证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明确释义为:“谓屈身降志,隐迹藏名。”强调其与“隐居”“韬晦”的关联性。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释例引《后汉书·周燮传》:“耻屈迹于庸主之朝。”凸显其“不甘心却被迫屈就”的语义色彩。


四、典型用法与语境


五、近义与反义词对照

近义词 反义词
韬光养晦、藏器待时 锋芒毕露、显山露水
降志辱身、委曲求全 扬眉吐气、崭露头角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3. 《三国志·蜀志·杜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4. 《后汉书·周燮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网络扩展解释

“屈迹”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qū jì,其含义可从多个角度解析:

一、基本含义

指因才能、地位等受限制而无法施展,带有委屈、无奈的情感色彩。该词由“屈”(受压制、委屈)和“迹”(才能、经历)组成,多用于形容有才能者被迫居于低位或隐藏锋芒的状态。

二、历史与用法

  1. 词源与演变
    最早见于南朝梁代任昉《宣德皇后令》,文中用“屈迹”描述梁武帝虽才华横溢却暂时屈居人下的境遇。后世如唐代张读《人虎传》中,亦以“屈跡”表达人物因高傲性格难以委身低职的无奈。

  2. 语境与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创作,强调因客观条件(如身份、环境)导致才能受限。例如:

    • “他在公司屈迹多年,始终未获重用。”(现代例句)
    • “博通群籍而屈迹于万夫之下。”(《宣德皇后令》原文)。

三、近义与关联词

四、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古籍用例,可参考《新五代史》《宣德皇后令》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黯旧变星钵昙摩罗伽大宝不倸不着坟墓财红残疾人惨伤成盐车旆敕头垂饵盗案點眼对酒当歌封藏敢于古剌水海濶天空汗粒戟户计思酒家佣酒艳飓风云军民钧台开创匡定练熟理迹逦连麟寺沴疫鹿浅鸣棹暮商目逃内霤拗却迫脇前襟后裾契刀弃夫齐整商祈深博时命授记谁边私急锁梃儿腾云驾雾僞议武才无置锥地遐絶小摊贩西湖处士夕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