榷厘的意思、榷厘的详细解释
榷厘的解释
征收厘金税。 清 薛福成 《筹洋刍议·利权四》:“自巨寇窃发以来,军餉告匱,始立榷釐之法。古之人有行之者, 汉 之算緡, 唐 之除官钱, 宋 之头子钱,其意皆相同也。”
词语分解
- 榷的解释 榷 è 渡水的横木。 专卖:榷货。榷场(征收专卖税的交易场所)。榷税(专卖业的税)。 商讨:商榷。 笔画数:; 部首:木; 笔顺编号:
- 厘的解释 厘 í 小数名,百分之一:厘米。 单位名(a.长度单位,中国一市尺的千分之一;b.重量单位,中国一市两的千分之一;c.地积单位,中国一市亩的百分之一;d.利率单位,年利一厘按百分之一计,月利一厘按千分
专业解析
"榷厘"是中国古代特别是明清时期的一种商业税收制度术语,其含义需从字源和历史背景两方面理解:
一、字义解析
- 榷 (què):
- 本义指独木桥(《说文解字》:"榷,水上横木,所以渡者也"),引申为专卖、专利、征税。《史记·平准书》载汉武帝"初榷酒酤",即开始实行酒类专卖。后世"榷"主要指国家垄断经营或征收的专项税,如盐榷、茶榷、榷税。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对"榷"的解释(古籍原文可参考权威版本如中华书局版)。
- 厘 (lí):
- 本义为治理(《说文解字》:"厘,家福也。从里声"),后借用为单位:
- 长度单位:尺的千分之一。
- 重量单位:两的千分之一。
- 地积单位:亩的百分之一。
- 在税收领域,"厘"特指税率单位,即百分之一(1%)。如"厘金"即指税率为货物价值百分之一的捐税。
- 来源参考:许慎《说文解字》对"厘"的解释及历代度量衡制度记载(如《汉书·律历志》)。
二、"榷厘"的合义
"榷厘"并非现代汉语常用词,而是特定历史语境下的复合词,主要指:
- 对特定商品(常为国家专卖品)征收的、税率为百分之一(1厘)的捐税。 它是"榷"(专卖/专项税)与"厘"(税率单位)的结合。
- 更广义上,可理解为与商品专卖或特定货物通过相关的、按值征收的低税率捐税。
三、历史背景与关联制度
"榷厘"概念与清代中后期广泛推行的"厘金"制度密切相关:
- 厘金制度起源:咸丰三年(1853年),为筹措镇压太平天国的军饷,清政府在各交通要道设立关卡,对过往商品按其价值征收约百分之一(即一厘) 的捐税,故名"厘金"或"厘捐"。
- "榷"的关联:厘金虽非严格意义上的国家专卖(榷),但其征收对象常包括盐、茶等传统专卖商品,且征收方式(设卡抽税)与过往的榷税(如关税、市税)有相似之处。因此,"榷厘"可以视为对这类兼具商品流通税(厘)性质且常针对专卖品(榷)的捐税的概括或特定指称。
- 运作方式:在厘金制度下,"榷厘"可能指:
- 对专卖品(如盐)在流通环节额外征收的厘金。
- 在主要榷税(如关税)之外,对一般商品加征的按值抽厘的捐税。
- 泛指这种低税率(1%)的商业通过税。
四、总结
"榷厘"是一个历史财税术语,其核心含义是:
指中国古代(尤指清代)对商品(特别是国家专卖品或大宗流通货物)按其价值征收的、税率为百分之一(1厘)的专项捐税。 它是"榷"(专卖/征税)与"厘"(税率单位,1%)的结合,与清代"厘金"制度有直接关联,体现了当时政府对商业流通领域的课税方式。
权威参考资料:
- 《说文解字》 (汉·许慎著):对"榷"、"厘"字本义的最早权威解释。可参考中华书局或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校订本。 [古籍原文需查阅权威出版物]
- 《清史稿·食货志》:详细记载了清代赋税制度,包括厘金的起源、征收方式及影响。是研究清代经济史的核心史料。来源:中华书局点校本《清史稿》。
- 《中国厘金史》 (罗玉东著):研究厘金制度的经典学术专著,系统阐述了厘金的产生、发展、种类(包括与专卖品的关系)及弊端。来源:商务印书馆,1936年初版(后有多家出版社重印)。
- 《中国财政通史》(清代卷) (项怀诚主编):现代学者编写的权威财政通史,其中章节详细论述了清代的专卖制度(榷政)和厘金制度,为理解"榷厘"提供了宏观背景。来源: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网络扩展解释
“榷厘”一词的含义在不同语境中有两种解释,需结合历史文献和现代用法综合理解:
一、历史税收制度(主流解释)
根据清代薛福成《筹洋刍议·利权四》记载,“榷厘”指征收厘金税,是清政府为应对军饷短缺而设立的商业税种,类似汉代的“算缗”、唐代的“除官钱”等税收形式。
- 背景:始于晚清,主要针对流通商品按价值比例(通常1%)征税,用于填补军费缺口。
- 例证:
“自巨寇窃发以来,军饷告匮,始立榷厘之法。”
二、现代引申义(非主流用法)
少数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榷厘”解释为商人通过抬高价格、削减成本等手段牟取暴利,并给出例句:
- “这家公司通过恶意抬高价格,以榷厘的方式获取了巨额利润。”
- “他利用市场垄断地位,通过榷厘手段获取非法利益。”
三、词义辨析
- “榷”的本义:指官府专营(如“榷茶”“榷税”),后衍生为商讨(如“商榷”)。
- “厘”的本义:计量单位(百分之一),后引申为微小利润或税收计算单位。
“榷厘”的核心含义为历史税收制度,现代引申的“牟取暴利”属于特定语境下的比喻用法,需注意区分。建议在学术或正式文本中优先采用历史文献定义。
别人正在浏览...
拜匣邦桀残疾人饬勉醇深除亡得失参半二戴肥皁風緊丰膺粪筐浮汩负絫甘颜贵学过谪黑黢黢降压焦沸街官介行警鼓井竈金粟兰九谷踞伏拘教誙誙款接灵笈螺印霾藏门摊面恳民学谋反镊撏强食靡角箝求铅条悛移瑞签儒职申慰食白市点施而不费説亲道热檀床王军翫赏顽嚣文册温润物产武林鹀属物以群分信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