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蘧篨的意思、蘧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蘧篨的解释

见“ 蘧蒢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蘧篨(qú chú)是古代汉语中的复合词,具有双重含义:

一、指代粗竹席类器物 其本义源于《诗经·邶风·新台》的记载:「蘧篨不鲜」,郑玄笺注解释为「蘧篨,粗竹席也」,指用竹篾或苇草编织的简陋坐卧器具,常见于先秦时期生活场景。

二、引申为丑恶或谄佞的象征 《国语·晋语》中记载「蘧篨不可使俯」,原指患佝偻病无法弯腰之人。后演变为贬义,《尔雅·释训》将其定义为「口柔也」,郭璞注「蘧篨之疾不能俯,口柔之人视人颜色,常亦不伏」,比喻阿谀奉承的卑劣品行,如宋代《集韵》所述「谄佞之人,不可使俯」。

现代《汉语大词典》收录该词项时,特别标注其作为古代汉语特殊词汇的属性,强调其兼具器物指称与社会喻义的双重功能。在文献应用中,该词常通过借代手法强化修辞效果,如明代《骈雅》训诂著作中用作反讽修辞载体。

网络扩展解释

根据《诗经·邶风·新台》的注释,“蘧篨”一词具有双重含义:

本义
指古代钟鼓架下兽形底座(柎),其形态似豕(猪),后足蹲踞、前足撑体,因身体结构无法仰视。这种器物造型的僵硬姿态被引申为隐喻。

比喻义

  1. 生理缺陷:特指身患残疾无法俯身之人,诗中暗讽卫宣公年老体衰、腰脊僵硬的病态。
  2. 动物类比:另一说解为癞蛤蟆类生物,与后文“鸿离”“戚施”(均指蟾蜍)形成呼应,通过丑化动物意象强化对卫宣公强占儿媳丑行的讽刺。

诗句关联
在“燕婉之求,蘧篨不鲜”中,通过“蘧篨”与“燕婉”(美好温顺)的强烈对比,突显了卫宣公德不配位的荒淫形象,属于《诗经》中典型的“比兴”手法。

别人正在浏览...

安民告示奥勃洛摩夫百思不得其解百闻不颁奖表态残邑涔旱常材常用差杀冲阳舛谬戴望舒丹地道同志合风行水上高阳徒公田归鸿害羞蠚麻鸿都少君侯门如海花拳綉腿诙语翦扑见微知萌夹臾节母禁更精鉴浄筵稷下鞠爱鐍围拉扯老调重弹利孔伶俐买奸冥室闹鹅懦庸偏听聘贤蒲节前烈青菰遒文人急智生冗杂僧众瞤息松肪送关铁筋提制王之涣危髻项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