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测度。《国语·吴语》:“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銓度天下之众寡。” 韦昭 注:“銓,称也。”《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唐 杜牧 注:“谓将无权智,不能銓度军士,各任所长。”
铨度(quán dù)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底蕴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衡量、考量或选拔人才的标准与制度,主要用于古代职官选拔、人才评定的语境。以下从词源、释义及典籍用例三方面详述:
铨(quán)
本义指衡量轻重的器具(《说文解字·金部》:"铨,衡也"),引申为评量人才、选拔官吏。如《魏书·崔亮传》载:"停年格"之制,即依年资铨选官员。
来源: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版。
度(dù)
原意为计量长短的标准(《说文解字·又部》:"度,法制也"),后扩展为准则、法度。如《尚书·舜典》:"同律度量衡",强调统一标准。
来源: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二字合成"铨度",强调通过既定标准对人才或事物进行综合评判,常见于古代典章制度文献。
职官选拔制度
《宋史·职官志》载:"吏部掌文武官吏选试、拟注、资任、迁叙、荫补、考课之政令……凡铨度之制,悉由之。"此处"铨度"指吏部考核官吏资历、政绩以定升迁的整套规范。
来源: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人才评判准则
明代张居正《陈六事疏》言:"严考课之法,审名实之归,毋杂铨度,毋轻荐举。"此处强调考核官员需严格遵循标准,避免主观干扰。
来源:张居正《张太岳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引申为权衡考量
清代章学诚《文史通义》称:"著述之道,贵乎铨度古今,辨章学术。"此处扩展至对学术思想的评判与取舍。
来源:章学诚《文史通义》,中华书局1985年版。
《汉语大词典》(第6卷第112页)明确释义:
铨度:衡量选拔;考量评定。多指对人才、职位的考核与任用标准。
来源: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0年。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2年版)补充:
该词特具制度性内涵,常见于唐宋以降的职官文献,如《唐六典》《明会典》等。
结论:"铨度"作为复合词,凝结了中国古代文官制度中对人才评鉴的系统化思维,其释义需紧扣制度化的衡量标准这一核心,兼具动词(考核行为)与名词(考核制度)双重属性。现代使用虽少见,但仍是理解传统政治文化的重要语汇。
参见:
“铨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衡量测度,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强调通过智慧或标准进行判断、评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语·吴语》
原文提到:“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
韦昭注:“铨,称也。”
解读:缺乏智慧则无法了解民众的极限,更无法衡量天下的局势,体现“铨度”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唐代杜牧《孙子·谋攻》注解
注曰:“谓将无权智,不能铨度军士,各任所长。”
解读:将领若缺乏权谋智慧,便无法合理评估士兵能力,难以发挥其特长,凸显“铨度”在军事中的实践意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铨”字的演变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国语》等权威文献。
臕健閟幄擘窠字伯牙弦惭德参叩昌盍风搀燕传摹出液担干系法国唯物主义方先生奉公正己讽怨俯念咕哝顾勋寒心洪钧华宗灰移火变魂不附体火钳剑轮较艺蛟鼋劫后灰惊看九旂尻脽趷蹬脸神理知鸾封卵用鸡铭激米虾殴辱僻隐蔢莎浅人千岁鹤归乞灵秦庭阙掖软性沙陀社会秩序首路顺赖私养特秀贴本通统痛醉徒倮王梁象弭匣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