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衡量测度。《国语·吴语》:“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銓度天下之众寡。” 韦昭 注:“銓,称也。”《孙子·谋攻》“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 唐 杜牧 注:“谓将无权智,不能銓度军士,各任所长。”
“铨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衡量测度,多用于古代文献中,强调通过智慧或标准进行判断、评估。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国语·吴语》
原文提到:“不智,则不知民之极,无以铨度天下之众寡。”
韦昭注:“铨,称也。”
解读:缺乏智慧则无法了解民众的极限,更无法衡量天下的局势,体现“铨度”在治国中的重要性。
唐代杜牧《孙子·谋攻》注解
注曰:“谓将无权智,不能铨度军士,各任所长。”
解读:将领若缺乏权谋智慧,便无法合理评估士兵能力,难以发挥其特长,凸显“铨度”在军事中的实践意义。
若需进一步了解“铨”字的演变或其他古籍用例,可参考《汉典》《国语》等权威文献。
《铨度》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权衡、衡量。它由两个部分组成:铨和度。
铨度的部首是金(jīn)和广(guǎng),它的总笔画数为14。
《铨度》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孟子·梁惠王下》中,用来形容衡量和评估事物的标准。后来逐渐演变为一个常用词语。
《铨度》的繁体字为銓度。
古代汉字写法常有变化,而《铨度》也不例外。在古代文献中,有时会出现其他写法,如「銓秃」、「銓鍍」等,但这些写法在现代汉字中已经不再使用。
1. 民众的意见和需求应该成为政府制定政策的重要《铨度》。
2. 在做决策之前,我们应该对利弊进行细致的《铨度》。
《铨度》可以与其他词语组合形成新的词语,如:《衡量》、《评估》、《权衡利弊》等。
《铨度》的近义词包括:衡量、权衡、斟酌。
《铨度》的反义词则包括:盲从、主观、随意。
【别人正在浏览】